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促成香菇周年每日生產研發座談會會議紀錄

促成香菇周年每日生產研發座談會紀錄影片

壹、
時 間:2025年4月11日上午10時30分
貳、
地 點:臺中市霧峰區農會會議室 紀錄:葉淑玲
參、
與會者: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農業推廣科姜金龍科長、五峰分場吳信郁
分場長、樹林分場呂朝元助理研究員、葉淑玲、新北市烏來部落會議主席宋福生及高蓮君女士、新北市烏來區民代表會副主席吳承翰、前農試所退休宋細福研究工作者、傳播媒體人鄧慶煜、茱莉亞傳播公司莊麗華董事長、宋慧芹自由業者圖書編輯、建山菌種場簡志原總經理、南庄碧絡角花園山莊余易政董事長、余旭明總經理、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石信德博士、呂昀陞博士、前農林廳菇類產銷總籌畫者施明山、戴養菌園農場戴安基老師、霧峰區農會黃景建總幹事
肆、
宋細福教授致詞:
今天這個會選在霧峰區農會召開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因為霧峰是臺灣菇類類生產及外銷的發源地,我們希望香菇周年每日生產的這個研究目標能夠從這裡出發,取一個好兆頭。今天邀請農試所的石信德博士以及呂昀陞博士演講,有關香菇栽培的技術發展概況及促成香菇周年每日生產的因應之道;個人發表有關菇類栽培空間比概念;桃園場則發表轄區香菇栽培現況及未來願景。之後,再去參觀霧峰區農會6樓的臺灣菇類博物館以及國內最大的菇菌場戴養菌園農場,希望能藉由此次會議及參觀能開啟香菇周年每日生產技術研發推廣的新頁。
霧峰區農會黃景建總幹事致詞:
今天的主持人姜科長,宋細福教授以及各位貴賓,非常歡迎各位到我們霧峰農會來參加此次座談會。宋細福教授我都叫宋伯伯,因為我跟他的緣份很深,霧峰菇類產業發展,他是居功厥偉,一直到前幾年博物館重新再造,都受到宋教授的幫忙,農試所石博士對我們臺灣的菇類貢獻都是非常的大。當宋伯伯跟我說要舉開這樣的會議時,我想這個會議在霧峰舉行應該可以得天獨厚得到第一手的資料,這也是我很期待的,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我們霧峰區農會都是扮演重要的角色。今天這樣的安排應是最好的安排,而且今天真的有好多貴賓,烏來區吳承翰副主席、宋福生部落會議主席、還有余易政父子,他們是苗栗南庄過來的。我記得他們栽培的段木香菇真的很棒,之前在4樓展售時很快就銷售一空。現在農會行銷部蔡聖漢副主任是行銷高手,在菇菌產業是投入非常深,在博物館的重建付出很多。另外,我們推廣的指導員都是在負責菇類相關的業務,希望我們今天在整個會議後續的推動都能參與,再次感謝宋伯伯給我這個機會,謝謝。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姜金龍科長致詞:
今天能夠到霧峰區農會召開這個會議有一個很重要的機緣,那就是青農輔導,102年開始宋細福老師就擔任我們桃園場轄區菇類百大青農陪伴師的工作,解決場裡沒有菇類專家的窘境。鑑於本場轄區原民栽培菇類的人數不少,本場王毓華場長期望能在農試所主導下進行相關的推廣計畫,培養菇類技術人才,能夠就近輔導菇類產業發展之所需。今天感謝宋老師大力幫忙安排,才能請到農試所石博士及呂博士兩位專家參與,更要感謝霧峰區農會黃總幹事提供這麼好的會議場所以及免費導覽菇類博物館的活動。最後,感謝戴養菌園農場願意讓我們參觀。期待在這麼多資源的挹注下,能讓周年每日生產香菇的願景能夠早日達成,嘉惠農友。
伍、
報告事項:
案由一:請石信德博士報告「菇類省工設備技術研發與應用」,請公鑒。
說 明:
一、整體產業發展方式:
• 推動人工智慧(AI)於菇類產業的應用:目前正進行模組開發的研究,未來可於場域推廣。
• 智慧生產技術演進:從早期太空包半自動化到全自動化製包技術,目前已經被業界廣泛引用。
• 液態菌種與環控技術已普及應用於金針菇及杏鮑菇。
• 倉儲自動化系統結合環控栽培庫:引入機械手臂取代人工作業。
• 物聯網(IoT)與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技術:萃取老前輩經驗,結合新技術提升栽培效率。
• 建立菇類產業聯盟與生態系統,強調政府輔導、民間主導,推動跨業整合。
二、技術研發成果(一):太空包全自動化製包技術
• 早期由農試所推動半自動化製包機並推廣至全世界,日本
3
北海道有使用臺灣彰化半自動製包機實例,現在發展至全自動製包機。
• 全自動化可節省約90%人力,一至兩人即可操作。
• 設備已被國內多家菇類業者使用,如香菇、木耳及杏鮑菇生產業者。
• 加裝自動貼標模組,能標示生產履歷、追溯雜菌污染來源與管理狀況。
三、技術研發成果(二):小型堆肥短期發酵裝置
• 因應食農教育推廣與新農民需求,開發小型固態發酵裝置。
• 可用於學校或剛入門的農民,操作簡單,避免高成本設廠。
• 發酵時間短(約14~20天內完成)。
• 可搭配不銹鋼或塑膠桶製作,未來有客製化縮放可能。
• 可結合廚餘再利用,具擴展應用潛力。
決定:洽悉。
案由二:請呂昀陞博士報告「運用科技解決氣候暖化對香菇產業之影響」,請公鑒。
說 明:香菇栽培技術改進主軸是以設施、環控與耐熱品種應對極端氣候挑戰。
一、背景與挑戰
近年極端氣候導致香菇栽培產量與品質波動加劇,傳統作法難以應對以下問題:
- 外部氣溫過高或過低,菌絲衰弱或出菇異常
- 傳統錯誤觀念,如「越冷越好」,導致錯誤管理
- 缺乏有效調控溫濕度的環控設備
二、解決方案與技術重點
1. 設施建置
- 採用「水簾 + 風扇 + 塑膠布」三元系統穩定溫濕度
- 實例:7分地設施,成功將冬季 7°C 外溫穩定維持於 15°C
4
以上
- 良率提升至95%,產量增加25~30%
2. 栽培模式優化
- 採用分流式栽培(養菌區、出菇區分離),提高空間與設備使
用率
- 推行立體化栽培:養菌區上下6層種植,提升產能
- 可達全年化生產,不受季節限制
三、品種選育與育成成果
1. 高溫耐受性篩選
- 以32°C進行篩選處理,選出「八號」與「十七號」高溫穩定菌株
2. 新育成品種 B4 號
- 由臺灣黑早與日本蓬香雜交育成
- 單包平均產量可達800g以上,最高可達1200g
- 適用於環控型設施栽培,目前尚未全面釋出,需溫度條件配

四、實際效益與未來展望
- 太空包平均產量由175g提升至350g
- 設施投資雖高(實例約3千萬),但回收期短,經濟效益顯著
- 未來五年將規劃第二座溫控設施,擴大生產規模
五、結語
因應氣候變遷,香菇產業須以「科學管理、技術導入、品種更新」為核心,透過完善設施與適品種育成,確保產能穩定與市場競爭力。簡報檔請參閱附件1。
決定:洽悉。
案由三:請呂朝元助理研究員報告「桃園場轄區原民香菇栽培現況及未來發展願景」,請公鑒。
5
說 明:近年來,氣候變遷日益加劇,加上產業人口老化與段木來源不穩定,導致香菇生產面臨愈多困難挑戰。為因應此挑戰,農業部積極推動林下經濟政策,鼓勵林農栽培段木香菇,作為林下經濟的重要發展項目之一。
香菇產業的建議:
1.研發香菇菌種:需要最佳化適應在地氣侯及段木樹種之香菇菌種。
2.林業資源整合:砍伐與種植樹木制度需要永續循環。
3.環境設備上:發展適合林下經濟之段木菇寮或菇包溫室:減少病蟲害及雨量不均之影響。
4.減省人力及機械自動化:搬運段木與段木植菌、養菌管理、烘乾設備、人力效率優化。
5.提高香菇經濟價值:香菇有機及產銷履歷認證,紀錄段木樹種及產地,並提升烘乾技術,提高香菇香氣品質。
桃園場過去輔導的建議:
目前(段木與太空包栽培)面臨產量及品質不穩的挑戰。因此促成香菇周年每日穩定生產研發時為迫切之需,以下透過導入適種菌株品系選育、太空包立體化省工生產、養菌及出菇期環控栽培、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等技術,顯然已成為北部地區香菇產業升級之關鍵。
一、適種菌株品系選育
北部氣候多變,菇場分布在海拔300 - 2,000公尺,應篩選適合當地溫濕度及周年生產的優質香菇品系,避免因品系與環境不符而致產量與品質不佳。
二、太空包立體化省工生產
北部地區如烏來、復興、五峰、尖石及南庄等原民地區具栽培段木香菇傳統,但導入太空包立體化省工栽培,發展香菇周年生產,有利發展原鄉香菇產業及在地品牌,並透過與生態觀光、食農教育結合,提升整體產值與地方創生能量。
三、養菌及出菇期環控栽培
6
香菇栽培需要適當生長環境,包括養菌期氣溫22至28℃、濕度60%至70%,出菇期夜溫15至22℃、濕度85%至90%,利用環控栽培提供最適菌生長環境是產量與品質的關鍵。可參考農業試驗所的管理技術,導入關鍵溫溼度管理,以提升出菇效率與穩定性。
四、導入桃改場智慧農業管理系統
桃改場過去在設施蔬菜利用智慧農業管理系統,來解決夏季溫室過熱之問題,利用感測器偵測到過熱時,達到閾值啟動噴霧器降溫,可有效降溫達8℃以上。因此,建議以分階段方式改善現有設施,導入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維持太空包栽培最適溫溼度。後續藉由栽培場域內水簾設備發展應用以調降高溫,亦可減少對氣候環境之依賴。
總結而言,香菇周年每日穩定生產研發不僅是技術升級,更需科學化管理與策略導入,唯有從品種選育(請農試所協助)、環境改善與地方特色整合等面向著手,方能使北部香菇產業穩健發展、邁向永續經營。簡報檔請參閱附件2。
決 定:洽悉。
案由四:請宋細福教授報告「菇類栽培空間比之探討」,請公鑒。
說 明:菇類之生產栽培室,需有適當的「空間比」,否則無論如何極盡所能之調控,也有其極限;如加快空氣之流速,得以調節Co2之留存量,但空氣之流速過快,卻會影響菇體之蒸發壓,而致無法正常成長;故環控條件過與不及均非所宜。
以臺灣過去栽培經驗:洋菇舍之「空間比」,以公尺計乃「1:1.38」;而香菇則為「1:3」以上;至於環控條件之更動,與栽培單位面積產量之「連動」黃金經營交會點乃有待進一步釐清。簡報檔請參閱附件3。
決 定:洽悉。
案由五:請前農林廳菇類產銷總籌畫者 施明山發言,請公鑒。
說 明:本人在前農林廳,辦理菇類產銷世界時,曾盡棉薄之力,因此而得「農業貢獻一等獎」;也曾創辦「有機蔬菜」之推行;
7
今後在「香菇周年每日生產」計畫中,如有幸參與,也當不餘遺力提供拙見。


議程照片

陸、
參觀項目
戴安基老師帶領參觀戴養菌園農場

柯義雄老師帶領參觀霧峰區農會臺灣菇類博物館
柒、
散會:下午14時30分

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臺灣香菇周年每日生產促成研討會會議紀錄

 壹、           開會時間2025311日上午1030

貳、           開會地點:苗栗南庄碧絡角觀光花園山莊

參、           主持人  :前農試所退休宋細福研究人員

肆、           報告事項:

案由一:有關臺灣香菇栽培現況,報告如下,報請公鑒。

  明:臺灣之香菇由於環境與栽培資材之丕變,以往傳統栽培方法,諸多已呈難以為繼之勢;爾今雖已有集中數日內產菇之技術研發但卻無法解決一時採收勞力暴增,而必須接受數天「日、夜無休之苦然後又要接受半月以上無菇可採之空閒,而影響正常生活的困擾以致造成現代年輕一代,無法接受該事業傳承之意願。

  香菇「段木、木屑包」之長菇爆發盛況現代洋菇長菇盛況

苗栗碧絡角山莊段木栽培香菇之集中暴長情況          一般生長狀況


香菇木屑包栽培集中暴長及第二、三次長菇情況(摘錄網路資料)

洋菇集中暴長及正常成長情況

有鑑於此,筆者乃仿照現有洋菇集中生產模式,將原來傳統之一作3個月之生產期,行之「環控」栽培而縮短成1個月,如此不但可使產量倍增,且年可生產10次以上,使單位面積,年總產值增加20倍之優異成果;據此當得另將傳統2年為一作期之段木香菇栽培法,依其特性,設法行之「環控」栽培,縮短為3個月,2年生產5次以上;另再參照金針菇大量集中培養木屑菌種之經驗,再依一定之人力條件進行「香菇周年每日生產制度」,以消除「勞、逸」不均困擾

本案邀請參與者農業部桃園改良場姜金龍科長呂朝元研究員、新北市烏來區酋長文創園區總裁傅龍源、建山菌種場場長簡志原、碧絡角觀光花園農莊董事長余易政、常豐自然農場董事長黃德桂、客家電視專案編導鄧慶煜、農業部臺灣農業試驗所退休宋細福等,及有關人士。

本計畫之實施程序,茲建請先研商新式香菇木屑包之製作及實驗栽培,再擇定,於觀光地區,創造農業科技之觀光新亮點並開發當地特有鮮香菇之「美食佳餚」,以資招徠更大商機;再繼而促成全面「周年每日定量生產」方式以資穩定台灣香菇永續生產事業

決  定:洽悉。

 

壹、       討論事項

案由一:香菇菌種及木屑包製作請簡志原場長碧絡角觀光花園農莊董事長余易政、提出說明,配合最佳農時及解決之道,提請討論。

  議:由簡志原場長與余易政董事長等,協商訂定預定適於農時所需之「香菇菌種」、栽培用之「菌體木屑包」,以利本計畫之推行,及今後進行「香菇周年每日生產制度」之實施,以資穩定台灣香菇永續生產事業。

案由二:擇定觀光地區,創造農業科技之觀光新亮點請烏來酋長文創園區總裁傅龍源提出配合促成及實施之卓見,提請討論。

決  議:由烏來酋長文創園區傅龍源總裁先以現有掌控約一公頃土地為基礎,洽「烏來區長」,在該區創辦「香菇周年每日生產制度」,以資發展「國際觀光資源」及創造當地青年「創業機會」之意願再另行轉洽「原住民委員會」、「觀光局」等聯合輔導;至於生產技術問題則由本會各參與之政府單位及民間從事本業之技術團體,全力配合而促成之;待事機成熟,再另行招開成立大會,訂定推行進度。

案由三:新式香菇木屑包配合農時之實驗栽培請建山菌種場場長簡志原、碧絡角觀光花園山莊董事長余易政常豐自然農場董事長黃德桂等,提出配合促成及實施之卓見,提請討論。

決 議:在正式推動香菇周年每日生產制度」前建山菌種場場長簡志原負責培製「純青剛櫟木屑」或「火燒科木屑」等為材料,及以上述材料之一者,依建山菌種場傳統配方,培製成「香菇木屑包」計2種,以供10-12月,傳統適期試驗比較之所需,並資確定「香菇周年每日生產制度」最佳材料與方法。

 

  案由四:如何加速推動香菇產業之行動計畫,提請討論。

    議:(以下由農業部桃園改良場姜金龍科長紀錄提供)

1.         就傅龍源總裁所言,在宋細福老師帶領下,我們這個團隊是一個很好的團隊,一個負責復興香菇栽培使命的團隊。

2.         香菇的栽培首重菌種的供應,簡志原場長繼承父業經營建山菌種場,又在宋細福老師長期指導下,不但生產優良菌種供應菇農栽培,同時開發比替代段木香菇栽培更便捷之木屑包,期待能早日開發成功,讓我們的團隊能夠運用。

3.         余易政董事長在香菇的栽培有獨到的功夫,希望能把段木香菇成功的栽培經驗運用到木屑包香菇的生產上,往後開發一套能利用環控來控制產量產期的生產模式。

4.         傅龍源總裁的香菇行銷手法是以酋長文創園區為中心廠,以整合行銷的概念,建立並整合衛星工廠,首先在烏來建立一個衛星工廠。傅總裁選定宋福生的農場當衛星工廠,下個月我們去拜訪了解,拉開團隊行動的序幕。另外,因應將來周年每日定量生產大量生產所需通路的問題,可向宋老師的姪孫宋木森場長取經,同樣也安排拜訪行程。

5.         關於木屑材料來源的問題,可安排行程到五峰鄉上坪,拜訪賴能力先生洽種植最適種植香菇樹種的計畫。

6.         有關香菇栽培相關技術問題,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會投入進行研究,必要時請宋細福老師安排農試所呂博士等人支援。

貳、           散會:下午230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台灣菇類趣談記 - - 臨加「客語形成史料」(影音版)

宋細福

農業部臺灣農業試驗所退休

提要

   為配合新北市113年「客語親子共讀共學活動」,講述「台灣菇類趣談」;乃特增,「通用客語」一節,以資讓完全不諳「客語」之學生,立即學會客語之捷徑。

    爾今之「客語確已瀕臨「消亡」,故當得依據歷代傳承之法則,將會亡我之語言---「華語」調一聲調,而成47腔之一的「通用客語」為用,以避免遭致滅亡之困境。至於現有各腔之母語,則得設法藉「AI技術」保存,或各自精進發展之。

    有關菇菌之分類有毒菇類之鑑定及與「雞肉絲菇」共生的「姬白蟻」王夫,也會納妾之趣談,將一一詳參如2024/10/24發表之台灣菇類趣談 ~ 新北市113年「客語親子共讀共學活動」
,敬請分享

一、前言

    2024101319日,筆者應新北市113年「客語親子共讀共學活動」講述「台灣菇類趣談」;據臨場前瞭解,與會者雖都有共讀共學「客語」之熱誠但都已不諳「客語」;因之乃特增,「通用客語一節,以資讓完全不諳「客語」之學生,立即學會客語之捷徑。

    據過去教學經驗,完全不諳客語者,只需5分鐘即得學會此一方法,而自行精進;更有甚者,有閩南籍小學生鄭詩融5分鐘學知後,歷經3個月之自我精進,就能在國際會議上以「通用客語」表演背誦四書令人深為感動

    爾今之客語,除「四、海、大、平、安還有42各各都期能堅守並傳承永世,但「中、外」歷代均無如願之先例;且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0年前推估客語必將於今日瀕臨消亡,爾今不幸果然言中還有一世紀後,全球約七千種語言能保存者只有九種,而「華語」乃其中之一也;如今觀之亦有不虛之勢;故連歐美也競相學習而開設「華語」班

 

二、臺灣菇類趣談臨加「客語形成史料」

    有史以來,再鍾愛之「母語」當必須有能力傳承者,才不致隨歷史「洪流」而消失於無形;故客語每當遇有滅亡之困擾時均會以將亡我之語言調一聲調等方法而演化成47腔之新客語,藉之避免;爾今瀕臨消亡之「客語」,亦當得依據歷代傳承之法則,將會亡我之華語」調一聲調而成47之一的「通用客語」為用,以避免遭致滅亡之困境。至於各腔之母語,則得設法藉AI技術」保存,或各自精進發展之茲分述如下:

  1、原四縣客語之形成史說明提要:所謂原四縣客語者,只須將宋朝開封府之漢語「中州話」變一聲調、「入聲」陰陽互調即成;如漢語1234聲,進一聲為2341聲,即為「原四縣客語」以上知其然者,即可一理通百理徹,所有語詞均可依據「漢語字典」之「切音」而無師自通。

    如「人、仁」之<唐韻>均為如鄰切,漢音為“gerinˊ,原四縣可語音為gerinˇ;但因歷代口耳相傳之落差,故已將「人」音演化成nginˇ之謬也

 

2、通用客語之形成史說明提要:所謂「通用客語者,只須將「華語」變一聲調,輕聲者不變即成;如華語1234聲,進一聲為2341聲,即為「通用四縣客語」;而華語1234聲,退一聲成4123聲即為「通用海陸客語」;還有「客語」之首、尾「ngm」及bdg(ptk)入聲音,一律因華語失落而取消之;故「通用客語」,對已熟諳其他現有46腔客語之一者卻須較長時間消除自我之「執著」才能適應;而完全不諳客語之學生,卻一學就會。

    以上知其然者,即可一理通百理徹,而所有語詞均可無師自通,詳如課文內容。

 

、「通用客語教材資料

通用客語FUN電書,於2012長晉數位股份有限公司編輯製作,再由筆者吳美成葉秋菊等老師以「華語、四縣客語海陸豐語、通用客語及英語」之示範唸音製成「光碟」出版發行;並由尖端公司蘇文龍董事長斥資複製,致贈鄉親及學校之推展班特致謝忱。
惟本「通用客語」光碟,近年因程式更迭,而致無法啟用;必要時得考慮重新轉製為合於現今格式之新版本,或刊印紙本書,以資推廣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台灣菇類趣談 ~ 新北市113年「客語親子共讀共學活動」

 細福

農業部臺灣農業試驗所退休

 

前言

    2024101319日,筆者應新北市113年「客語親子共讀共學活動」講述「台灣菇類趣談」;據臨場前瞭解,參會者雖都有共讀共學「客語」之熱誠但都已不諳「客語」;因之乃特增,「通用客語」一節,以資讓完全不諳「客語」之學生,立即學會客語之捷徑。

    據過去教學經驗,完全不諳客語者,只需5分鐘即得學會此一方法,而自行精進;更有甚者,有閩南籍小學生鄭詩融,經5分中學知後,歷經3個月之自我精進,就能在國際會議上,以「通用客語」表演背誦四書令人深為感動

 

臺灣菇類趣談母子班臨加「客語形成史料」

    有史以來,再鍾愛之「母語」當必須有能力傳承者,才不致隨歷史「洪流」而消失於無形;故「客語」每當遇有滅亡之困擾時,均會以將亡我之「語言」調一聲調等方法而演化成47腔之「新客語,藉之避免;爾今瀕臨消亡之「客語」,亦當得依據歷代傳承之法則,將會亡我之華語」調一聲調而成47腔之一的「通用客語」為用,以避免遭致滅亡之困境。至於各腔之母語,則得設法藉AI技術」保存,或各自精進發展之;茲分述如下:

1、原四縣客語之形成說明提要所謂原四縣客語者,只須將宋朝開封府之漢語「中州話」變一聲調「入聲」陰陽互調即成;如漢語1234聲,進一聲為2341聲,即為「原四縣客語」以上知其然者,即可一理通百理徹,所有語詞均可依據「漢語字典」之「切音」而無師自通

    人、仁<唐韻>均為如鄰切,漢音為“gerinˊ,原四縣可語音為gerinˇ;但因歷代口耳相傳之落差,故已將」音演化成nginˇ之謬也

 

2、通用客語之形成說明提要所謂「通用客語者,只須將「華語」變一聲調,輕聲者不變即成;如華語1234聲,進一聲為2341聲,即為「通用四縣客語」;而華語1234聲,退一聲成4123聲即為「通用海陸客語」;還有客語之首、尾「ngm」及bdg(ptk)入聲音,一律因華語失落而取消之;「通用客語」對已熟諳其他現有46腔客語之一者卻須較長時間消除自我之「執著」才能適應;而完全不諳客語之學生,卻一學就會。

    以上知其然者,即可一理通百理徹,而所有語詞均可無師自通,詳如課文內容


三、「通用客語」教材資料

通用客語FUN電書,於2012長晉數位股份有限公司編輯製作,再由筆者吳美成葉秋菊等老師以「華語、四縣客語海陸豐語、通用客語及英語」之示範唸音製成「光碟」出版發行;並由尖端公司蘇文龍董事長斥資複製,致贈鄉親及學校之推展班特致謝忱。

              惟本「通用客語」光碟,近年因程式更迭,而致無法啟用;必要時得考慮重新轉製為合於現今格式之新版本,或刊印紙本書,以資推廣






四、菇類是真菌  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

五、台灣菇類趣談

(),菇類分類概念

kingdom、門division、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

    菇類為真菌界Fungi,含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子囊菌門Ascomycota

 

1,擔子菌門、子囊菌門區分之依據

(1)擔子菌門傘菌目、子囊菌門之性器官圖


2.擔子菌類綜合圖

(),台灣現有擔子菌門菇類之摘錄

1,擔子菌門傘菌目孢子印褐色之傘菌科幾種菇類

A,四孢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本菇菌蓋白色,菌柄白色有一菌環,菌褶紫褐色,孢子印褐色,可在春夏秋季,生於草地上;而目前栽培生產之品種為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如下照片
  四孢洋菇                                          二孢洋菇                                       二者擔子器之差異

B,高溫菇Agaricus bitorquis,本菇菌蓋白色,菌柄白色有二菌環,菌褶紫褐色,孢子印褐色,在洋菇廢棄推肥上,夏季時,由菌種場林天財才先生發現;後經筆者研發,得在攝氏25-30度下長菇,而接續冬季20度以下之「二孢洋菇」,行周年生產外銷;如下照片

C,球莖蘑菇Agaricus abruptibulbus Peck,本菇菌蓋半球形至平展,表面淡黃至亮黃色,有細角鱗片,菌柄白色中空,基部膨大;孢子暗紅至紅褐色;夏秋期間,在中海拔闊葉林地上單生或散生;可食用;如下照片
D,假根蘑菇Agaricus bresadolianus Bohus,本菇菌蓋半球形至平展,表面乳白色,具黃褐色毛角鱗密生,菌褶咖啡褐色至深褐色,菌柄白色中空,表面褐絨毛狀,基部膨大,具假根;孢子暗紅色;秋季在低海拔闊葉樹林地上散生;可食用;如下照片


E,細鱗蘑菇(Agaricus plaeclaresquamosus Freeman),本菇菌蓋半球形至平展,表面污白色至黑褐色纖維毛細鱗片;菌褶初呈淡紅,後變黑褐色;菌柄白色,中生,中實,表面平滑;孢子印黑色,孢子呈暗紅色稚紫紅色;秋季在平地、低,中海拔闊葉樹林地上單生或散生;具毒性不可食用;如下照片

2,擔子菌門傘菌目孢子印白色之口蘑科的幾種菇類

A.雞肉絲菇Ter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im

    本菇幼時呈圓錐形至鐘形,後漸開展呈扁圓形,其菇傘頂部均有顯著之「傘尖」凸起,該「傘尖」如鐵似鋼,以手指觸壓有若鐵器扎手,此乃其他菇類之所不具。

菌柄白色或與菇傘同色,內實,基部膨大,具有一條黑色假根,直通姬白蟻窩;春、夏、秋季,在平地低海拔闊葉樹林地上單生、散生、至群生。美味可食;如下照片


B.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

    子實體菌蓋10-30cm,半球形至平展,中臍,表面白色至灰白色,平滑,蓋緣全緣常內捲,菌柄中生,中實,白色至灰白色,表面光滑;在平地、低海拔闊葉樹林地或新開發地,可全年蔟生;筆者在台灣已首度馴化成功人工栽培,在菇舍中,菇柄可達40cm而菇傘僅有3cm;在低海山區樹陰下栽培者,菇傘直徑可達30cm,菌柄長10cm,重達1kg;命名金福菇;美味口口;如下照片

C.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S.Ito et Imai)Sing.

    菌傘直徑5-20cm,扁平球形至平展,表面白色覆有黃褐色至栗褐色平伏的絲毛狀鱗片,表面乾燥,肉質白色;菌柄粗壯,長6-13.5cm,粗2-2.6cm,內實,基部有的稍膨大,菌環生在菌柄之上部,膜質,上面白色,下面與菌柄同色;秋季生於松林中之地上,與松根共生而形成,為優良之食用菇。

    在台灣之二葉松林地,亦有類似松茸之散生至群生的出現,惟其擔孢子為二孢型,與日、韓及中國大陸之四孢型者不同,故乃定學名為Tricholoma matsutake(S.Ito et Imai)Sing.var.f0mosana Sawada,中文為「台灣松口蘑」。如下照片


D.鼠菇Tricholoma virgatum(Fr.:Fr.)Kummer

    菌傘直徑4-8cm,初時呈圓錐形,展開後中央部分會形成山形之凸出,表面灰色,具有暗色纖維紋織密生,中央漸次較黑;柄長6-9cm,白色,具苦辣味;秋季生於北半球之針葉樹林地上,具毒性,不可作為食用。如下照片

3,擔子菌門傘菌目孢子印白色之側耳科的幾種菇類

A.香菇Lentinus edodes(Berk.)Sing.,本菇菌蓋平展,表面查褐至黑褐色,光滑或有棉毛狀細片散生;菌柄中生或稍偏生,中實堅韌,褐色,表面有毛鱗片;菌環絲膜質,白色,易消失;根據2008年的一項統計,這一科含54個屬和1590各種。在中海拔林地腐木上散生;為亞州著名之食用菇類;如下照片

B.虎皮香菇Lentinus tigrinus(Bull.)Fr.

本菇菌蓋稍成漏斗形,中央微凹,俯視不整圓形,表面土黃至黃褐色,具白粗毛及角鱗,傘蓋全緣波狀,菌褶延生,密有小褶,菌柄偏生至側生,中實,白褐色,表面聚褐毛鱗,擔孢子無色;春、夏、秋,在平地、低中海拔闊葉樹林地腐木上群生,幼嫩菇體可食。如下照片

C.豹皮香菇Lentinus lepideus(Fr,:Fr.)Fr.

本菇菌菇體呈扁平球形,後漸呈平斬獲下陷;菌柄中生至偏生,初呈肉質,後轉強韌,菌褶邊緣呈鋸齒至波狀;菇傘表面呈白至淡黃色,上具有淡土黃色至褐色之鱗片;初夏至秋季生於砍伐後後之針葉木材上;有作食用,但具有微毒,多食後會致人嘔吐,以不作為食用為妥;如下照片

4,擔子菌門傘菌目孢子印白色之鵝膏科的幾種菇類

A.球莖鵝膏菇Amanita abrupta Peck

菇傘寬3-8cm,表面亮白色,具殘留白膜片,蓋緣全緣;菌柄中生,11-13x1-1.2cm,中實,白色,菌托膨大成球形;菌環白色膜質,下垂易脫落;在中海拔針闊葉樹林地上單生或散生;具劇毒,不可食用。如下照片

B.紋緣鵝膏菇Amanita spareta (Peck)Sacc.

    菇傘寬2.5-3cm,表面灰褐色,平展,平滑,蓋緣條紋;菌環膜質,白色;菌托包狀膜質,白色;在低海拔闊葉樹林地上散生,具劇毒,可致死。如下照片

C.鱗柄白毒鵝膏菇Amanita virosa(Fr.)Bertillon

    菇傘寬5-8cm,平展,表面純白色,中央稍黃,平滑,稍黏,蓋緣稍條紋;菌柄中生,8-10x0.7-1cm,中實,純白色,表面有翹鱗,基部膨大;菌環膜質,白色;菌托苞狀膜質,白色;在低海拔闊葉樹林地上單升至散生;世界泛布,有劇毒,又稱『招魂天使』,或『致命天使』。如下照片

D.橙黃蛋鵝膏菇Amanita hemibapha(Berk.et Br.)Sacc

菇傘寬8-10cm,初鐘形後平展,中凸,表面橙黃色,平滑,蓋緣明顯條紋;菌柄中生,16-19x0.8-1.3cm,中空,橙黃色,表面光滑有斑紋;菌環膜質,下垂,橙黃至黃色;菌托苞狀膜質,白色;春天在低海拔闊葉林地上散生;無毒可供食用。如下照片

5,擔子菌門傘菌目孢子印淡紅色之光柄菇科的幾種菇類

A.矮小包腳菇 Volvariella pusilla(Pers.:Fr.)Sing

菇傘寬1-2.5cm,平展,中凸,表面灰粉紅色,光滑,蓋緣有條紋;菌柄中生,2-3x0.1-0.2cm,中空,白色光滑;具膜質菌托,灰褐色,表面散生微毛;下季散生於防風林地上;食毒不明;如下照片

B.小包腳菇 Volvariella volvacea(Bull.:Fr.)Sing

    菇傘寬5-12cm,初鐘形後平展,表面光滑,灰至灰褐色,也有純白色品種,蓋緣全緣;菌柄中生,4-19x0.8-1.5cm,中實,白色平滑;菌托膜質,白至灰黑色;春至秋季生在稻草等草堆上;今已馴化成人工生產,所謂之草菇;如下照片

6,擔子菌門傘菌目孢子印綠色之環柄菇科的菇類

 A.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Meyer:Fr.)Massee

  菇傘寬5-20cm,半球形至平展,表面中央褐色,其餘則白底密布褐色斑鱗,鱗片易脫落,蓋緣弱條紋;菌褶離生,白至綠色,受傷呈褐色;菌柄中生,10-20x0.8-2cm,圓柱形,中空,表面纖維絲條狀,淡褐至褐色,基部膨大;具膜質菌環,白色,下垂,易脫落;春、夏在平地地或灌木叢下單生至群生,時可見到群生成為一菌輪,俗稱「仙女環」;在台灣誤食中毒送醫者很多。如下照片

7,擔子菌門鬼筆目鬼筆科的菇類

A.長裙竹蓀Dictyophora indusiate(Pers.)Fisch 子實體幼時呈卵圓形,表面平滑,質軟富彈性,白至淡粉紅色,直徑3-4cm;破苞成長後,子實體高可達15-20cm,圓柱形;菌柄徑2-3cm,表面海綿狀,白色,中空;子層托成鐘罩形,膜質,污黃色,頂端覆有墨綠色孢子黏液物,具惡臭味,高2.5-3.5cm,徑2-4cm,從子層托,可在數小時內垂出如白色裙狀之網膜至地面;春、夏季在平地低海拔竹林或闊葉樹林地上單生至散生;為著名之食用菇之一;惟同屬之黃色菌裙者,具有毒性,不可作為食用如;下照片

8,擔子菌門無褶菌類靈芝科之的菇類

A.靈芝Ganoderma lucidum(Leys. Ex.Fr.)Karst.菌柄有具中生、偏生者,木栓質至革質,菌體表面具假漆狀光澤,磚紅色至肝褐色,菌柄最長15cm,直徑1.3cm,有瘤狀結;;菌蓋呈腎形至近圓形,表面光滑,稍具同心環帶或放射狀縱紋;擔孢子多為平截。春、夏、秋,在中低海拔,營寄生或腐生於闊葉樹上。如下照片
B,熱帶靈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菌柄有側生至偏生,亦有無菌柄者,初呈白黃色,後呈肉桂色至紅褐色,具假漆狀光澤,磚紅色至肝褐色;菌蓋半圓形、舌形至圓形,表面具同心環溝或放射狀縱紋;擔孢子多為尖頂,少平截。春、夏、秋,在中低海拔,營寄生或腐生於闊葉樹上。如下照片

C,松衫靈芝Ganoderma tsugae Murr.子實體一年生,無柄至短柄側生,木栓質至木質,菌蓋平展,半圓形至匙形,寬一般為5-9x7-13.5cm,大者可達30cm,厚4cm,表面紅褐色,有似漆樣光澤,無環帶或不明顯;擔孢子卵圓形,頂端憑截,內壁具明顯小刺;春、夏、秋生長於中高海拔之鐵杉或其他針葉腐木上。如下照片

D,
南方靈芝Ganoderma austral(Fr.)Pat.另有稱之為猴板凳者;無菌柄,木質;菌蓋平展,半圓形至馬蹄形、舌形至圓形,最大者直徑達45cm,表面具明顯之同心環稜和環帶,有具龜裂者,邊緣圓鈍;終年可以生於中低海拔,死亡樹木或受傷活木上,使樹幹、枝全體均得長出菇體,在該菇體菌蓋上,不具光亮之臘質,而常可見到黃褐色之孢子粉,乃現場鑑定依據之一。如下照片

9,擔子菌門無褶菌類多孔菌科之的菇類

A.樟薄孔菌(牛樟芝)Antrodia cinamomea(T.T.Chang W.N.Chou)子實體平伏,反捲至部分呈三角狀,多年生者,常呈蹄形至不規則形,與木材接觸緊且寬,木栓質至木質,菌體表面初為橘紅、血紅、後變成褐色或黑色,平滑,具同心環;菌孔圓形至角形,表面初時為紅色,老化時呈赭褐色;在中低海拔,春、夏、秋,生於牛樟木之台灣特有種菇菌;苦味特強,民間作為強肝、抑制腫瘤等藥用;如下照片

()台灣現有子囊菌門菇類之摘錄

1,子囊菌門錘舌菌目羊肚菌科之菇類

羔羊肚菌Morechella elata Fr.子實體單生或聚生,有柄頭3.5-7cm寬,4.5-7.5cm高,表面粗糙,黃棕色,有明顯規則的格子;菇柄2-6cm寬,3.5-8cm高,淡棕色,表面粗糙,中空易碎;子囊有8個孢子;如下照片

2,
蛹蟲草Cordyceps millitaris(L.)Link子座1-2枝散生,大多從寄主之頭部發出,有時從節上發出,呈卵形,橙黃色1.3-5cm高,0.1-0.3cm寬,頭部稍膨大,子囊殼520-550x250-260mm;子囊無蓋,有8個孢子;春、夏生在低海拔闊葉林內,鱗翅目昆蟲之蛹上;今已開發成功瓶裝栽培生產;如下照片


3,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子座1-3枝從寄主之頭部發出,全長4-11cm,長棒形或圓柱形,基部較粗,向上漸細;頭部近圓柱形,褐色,初期內部充實,後變中空,長1-4.5cm,粗0.25-0.6cm,尖端有0.15-0.55cm的不孕頂部;子囊殼生於進表面,基部稍陷於子座內,呈圓形至橢圓形,350-550x120-240mm;孢子2個,長線形,具數橫膈,不斷裂為160-470x5-6.5mm小段;常見於4000m以上,具有積雪、排水良好之高寒草甸處,生於鱗翅目,尤以蝙蝠蛾隻幼蟲體上;<本草從新>記載,冬蟲夏草,味甘性溫,秘精益氣,專補命門;如下照片

    ()、趣談姬白蟻王朝----王夫納妾記

  姬白蟻乃「雞肉絲菇」共生生物之一,詳如以下圖說:


2018年,炎炎盛夏,一陣豪雨後,占地九公頃之南庄「碧絡角」觀光花園,普冒山珍—雞肉絲菇;園主”余易政”乃率愛子”旭明",備妥鋤頭圓鍬之禮,恭請地底”掌管雞肉絲菇王國”之”姬白蟻王后甲”及王夫一對,出關接受大眾瞻仰致敬。
   起駕之際,另有一對”王后乙”及”王夫”好不羨慕,也出門送行;既然如此,那就一道起程吧﹗惟該”王夫”,卻一時害臊,說時遲那時快,一溜煙就逃之夭夭…並遍尋無著;故只好讓”乙后”落單而同行了。
   在人工新設皇宮中,該兩后各據一方相安無事;惟”乙后”因未帶任何家丁”職蟻”,看似好不孤寂;尤以其分分秒秒,必會產卵之天生本能,卻無人照料,真是尷尬又無奈﹗
   本研究成員(1)鄭”太守”博仁,乃大動惻隱之心,為她開了一道甬道,直通”甲后”之宮園;此時”乙后”亦頗具靈性,隨即緩緩而行到達了”甲后”之屬地;然而霎時卻驚天動地,來了一陣”甲后家丁”,大吼大叫,汝非吾母﹗豈可侵入我地﹗即行猛烈口咬而攻之…。
   ”乙后”雖比之體大600倍,但還是大呼受不了…,正處危難之際,”甲后”之”王夫”出現了,首先頭對頭,觸角碰觸角,總算溝通滿意了,於是”甲王夫”乃爬上”乙后”之龐大軀體繞行三匝,並給予足夠的”費洛蒙”,最後掉頭回到”甲后”之寢宮去了。

   說怪不怪,”甲后”家丁即不再攻擊”乙后”,而且還將之蟻卵,逐一搬入”甲后家園”的孵卵場,視若一家共同孵化,此一場景,好不令人動容;想當是史無前列,乃提出謹供讀者分享。

   一切平靜之後,小白蟻即開始大興土木,將皇宮對外窗口全部用土密封,謝絕參觀;此後該”王夫”,是否得以享盡一夫兩王后,齊人之福﹖靜待後觀分解。上述情節乃以照片及影片說明如下:
影片 ”甲王夫爬上乙后之軀體施放費洛蒙
甲王夫與蟻后充分溝通後,甲王夫便大方爬上乙后之龐大軀體,並繞行三匝給予足夠的費洛蒙,最後掉頭回到甲后之寢宮去了。

影片甲職蟻為乙后般卵


甲后家丁即不再攻擊乙后而且還將乙后剛產下之蟻卵

逐一清理並搬入甲后家園的孵卵場


,參考文獻

1.    張東柱、周文能、王也珍、朱宇敏  2001 大自然地魔法師---臺灣大型真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2.    宋細福等  2001 台灣菇類文化館專刊  台中縣霧峰農會發行

3.    宋細福 2024部落格,『菇類世界』計17

https://ssf101.blogspot.com/search/label/%E8%8F%87%E9%A1%9E%E4%B8%96%E7%95%8C

 

4.    應建浙、卯曉嵐、馬啟明、宗毓臣、文華安 1987 科學出版社 ISBN 7-03-000194-X/R 7

5.    今觀六也、大谷吉雄、本鄉次雄  1966 山溪カラ---名鑑 日本のきのこ  發行所 株式社會 山と溪谷社  ISBN4-635-09020-5

6.    Giovanni Pacioni 1981 U.S.EditorGary Lincoft ISBN 0-671-42849-7


客語不能亡文化不能滅,客家永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