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配合「力青有機農場」,預訂於每年1-2月「有機蔬菜」經營淡季之際,期能以生產香菇取代,及當地氣象條件(如附檔一)與經營效益考量,乃在桃園市大溪區「建山菌種場」培製香菇木屑包送到「力青有機農場」從事香菇生產之開發。
一、常態栽培法
如為配合當地之有機蔬菜「經營淡季」,而限於每年1-2月作為生產期之要求;經核估認為:在栽培設施之條件上,雖得設法克服,但為時太短,尚且還有春節休假之考量,故實際可供生產之時間,卻不足採收3週期以上生產經營之基本條件,故只得依傳統方法實施3個月以上之栽培運作,才能實施經營。
惟由於每年1-2月間,會有超低寒流出現,不利一般香菇栽培品種之生產,故還得思考在一般菇舍中,增設一套加溫設施,才能順利經營生產。
二、階段分別處理栽培法
為減少「香菇栽培室」,一般栽培期間所需香菇木屑包之「復育期」、「原基體催生期」等,占用「栽培室」生產時間太長,而另取該場現有之「溫控室」,行之「菌包復育」、「原基體催生」等作業,以減少虛占空間,而達增加栽培生產時間之目的;此法如予實施,其結果雖得作為「周年栽培每日生產」所需適當栽培條件資料之參數;但由於「搬運」所需付出龐大,故不宜作為從事大量生產之運作。
況且此一「階段處理栽培法」,諸多條件,如「新設菇舍」之設施運作等,均未經實驗之考驗,故當應由政府單位配合參酌實驗後,再漸行推展於民間為妥。
三、「香菇周年每日生產」設施栽培法
台灣香菇生產事業之困境,因近年已有高產量技術之開發成功,而呈現一線生機,但卻因隨之形成所需勞力失衡,而造成採收期之一周間,需日夜無休作業,而後「復育期」之三周,卻很少事務之「勞、逸」失衡現象,以致造成現代年輕一代無法接受之傳承危機。
有鑑於此,筆者乃仿照現有洋菇集中生產模式,將原來傳統之年作3個月之生產期,行之「環控」栽培,而縮短成1個月完成,如此不但可使產量倍增,且年可生產10次以上之優異成果;據此當得另將此一傳統2年為一作期之段木香菇栽培法,依其特性,設法以木屑包生產方式,藉「環控」行「周年每日生產」法,使之縮短為3個月完成,以消除「勞、逸」不均之困擾,並促成年生產4次以上願景;以符合現有年輕一代之從業之願望。
四、結語
1,常態栽培法
如為配合當地之有機蔬菜「經營淡季」,而限於每年1-2月作為生產期之要求;因為時程不足採收3週期以上之生產經營基本條件,故不宜實施。
如能延長生產經營期程,且於1-2月強寒期間,予與加強防寒設施,則當得由政府有關單位配合參酌實驗後再行推展為妥。
2,階段分別處理栽培法
此法需行之香菇木屑包自「復育室」、「原基體催生室」及「栽培室」間,來回搬運作業,以達減少虛占空間,而增加栽培生產時間之目的;此法如予實施,其結果雖得作為「周年栽培每日生產」所需最適當栽培條件資料之參數;但由於「搬運」所需付出龐大,故不宜作為從事大量生產之經營。
3,「香菇周年每日生產」設施栽培法
本栽培法,今正由農業部桃園改良場,領銜多方促成「周年每日定量生產」方式中,期能資以穩定台灣香菇生產事業之永續。
4,有關資料敬請酌參本文之附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