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網路線上檢討 利用有機蔬菜「市場淡季」從事香菇生產之開發

 宋細福   
農業部臺灣農業試驗所退休

前言

     為配合「力青有機農場」預訂於每年1-2月「有機蔬菜」經營淡季之際,期能以生產香菇取代,及當地氣象條件(如附檔一)與經營效益考量乃在桃園市大溪區「建山菌種場」培製香菇木屑包送到「力青有機農場」從事香菇生產之開發

       茲將考量實施方案分述如下以供各方賢達再一一檢討並提出卓見,以達實施之可行性。

實施方案

    一、常態栽培法
      如為配合當地之有機蔬菜經營淡季」,限於每年1-2月作為生產期之要求;經核估認為:在栽培設施之條件上,雖得設法克服,但為時太短尚且還有春節休假之考量,故實際可供生產之時間卻不足採收3週期以上生產經營之基本條件,故只得依傳統方法實施3個月以上之栽培運作,才能實施經營

       惟由於每年1-2月間,會有超低寒流出現,不利一般香菇栽培品種之生產,故還得思考在一般菇舍中,增設一套加溫設施,才能順利經營生產。

 二、階段分別處理栽培法
      為減少「香菇栽培室」一般栽培期間所需香菇木屑包之「復育期」、「原基體催生期」等,占用「栽培室」生產時間太長,而另取該場現有之「溫控室」,行之「菌包復育」「原基體催生」等作業,以減少虛占空間,而達增加栽培生產時間之目的;此法如予實施,其結果雖得作為「周年栽培每日生產」所需適當栽培條件資料之參數;但由於「搬運」所需付出龐大,故不宜作為從事大量生產之運作。

       況且此一「階段處理栽培法諸多條件,如「新設菇舍」之設施運作等,均未經實驗之考驗,故當應由政府單位配合參酌實驗後再漸行推展於民間為妥。

   三、「香菇周年每日生產」設施栽培法
       台灣香菇生產事業之困境,因近年已有高產量技術之開發成功,而呈現一線生機,但卻因隨之形成所需勞力失衡而造成採收期之一周間,需日夜無休作業,而後「復育期」之三周,卻很少事務之「勞、逸」失衡現象,以致造成現代年輕一代無法接受之傳承危機。

      有鑑於此,筆者乃仿照現有洋菇集中生產模式,將原來傳統之年作3個月之生產期,行之「環控」栽培,而縮短成1個月完成,如此不但可使產量倍增,且年可生產10次以上之優異成果;據此當得另將此一傳統2年為一作期之段木香菇栽培法,依其特性,設法以木屑包生產方式,藉「環控」行「周年每日生產」法,使之縮短為3個月完成,以消除「勞、逸」不均之困擾,並促成年生產4次以上願景;以符合現有年輕一代之從業之願望。

   四、結語
  1,常態栽培法
       為配合當地之有機蔬菜經營淡季」,而限於每年1-2月作為生產期之要求;因為時程不足採收3週期以上之生產經營基本條件故不宜實施。

       如能延長生產經營期程,且於1-2月強寒期間,予與加強防寒設施,則當得由政府有關單位配合參酌實驗後再行推展為妥。

  2,階段分別處理栽培法
      此法需行之香菇木屑包自「復育室」、「原基體催生室」及「栽培室」間,來回搬運作業,以達減少虛占空間,而增加栽培生產時間之目的;此法如予實施,其結果雖得作為「周年栽培每日生產」所需最適當栽培條件資料之參數;但由於「搬運」所需付出龐大,故不宜作為從事大量生產之經營。 

  3,香菇周年每日生產」設施栽培法
      本栽培法,今正由農業部桃園改良場,領銜多方促成「周年每日定量生產」方式中,期能資以穩定台灣香菇生產事業之永續。 

  4,有關資料敬請酌參本文之附檔如下:

A,20211月至20257月新屋觀測站氣溫資料

B, 2025/2026「青力有機農場冬季香菇栽培行事曆之草例




C, 0250812本文相關「關鍵」設施資料之詳細說明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利用有機蔬菜「市場淡季」從事香菇生產之開發

 前言

     為配合「力青農有機農場」,預訂於每年1-2月為主要生產期之需求,及當地氣象條件(如附檔一)與經營效益考量,乃在桃園市大溪區「建山菌種場」培製香菇木屑包送到「力青有機農場」從事香菇生產之開發。

本文相關「關鍵」設施資料之詳細說明

2025/2026「青力有機農場冬季香菇栽培行事曆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20250614開創靈骨塔無限空間與運作方案(草案)


宋細福

農業部臺灣農業試驗所退休

提要

 為配合政府殯葬管理條例(https://law.moj.gov.tw/Index.aspx),『對私人塔位若是有取得土地、建物權狀者則可以永久使用然而倘如塔位建物一直永無止盡增加的話,狹小的台灣遲早會有土地不夠的問題因此乃有對私人塔位建物也就是靈骨塔塔位的使用管制之規定
宋高麟公嘗會有鑑於此乃積極著手開創靈骨塔無限空間與運作方案以茲因應;本方案乃續延原有靈骨塔置放傳統大型之骨骸甕所剩餘空間,分「多層小靈骨瓶」期、電腦處理「靈骨塔無限空間」期,二階段實施,以達到無限空間與運作目的,資以福蔭公嘗會」之後世萬代

一、 前言

近年來各國紛紛邁進高齡化社會,對於傳統的喪葬觀念也不斷改變,「簡化」幾乎成為共識,台灣之前流行「樹葬」、近年更出現「環保葬」,而日本近年甚有流行所謂的「零葬」者,這些傳統儀式的改變也導致殯葬業生態發生變化

    惟對祖先「慎終追遠」之情,乃國人牢不可破之美德故葬法當得有所變化,但啟用日式主張「不要葬禮、不留骨灰、不要墓地祭拜」希望讓人生終點歸於零者,當應不足為取;因之本公嘗會」乃著手分期實施「多層小靈骨瓶」置放區與開創啟用「電腦科技」區,以資儲存往生者之肖像姓名、及一切功名個資設立一套檔案,其中一份置於公嘗會」之靈骨塔中得以每年祭祖時,審慎舉辦添加資料更新之儀式另一套則由公嘗會」保管並得轉錄提供所有會員持有之而得促成宗親「慎終追遠」之情,並達靈骨塔無限空間」之目的

 

二、 公嘗會無限空間靈骨塔」設立之程序

無限空間靈骨塔」之設立公嘗會為族人千秋萬代之大事,不可不慎也故必須分階段,逐步實施檢討所用資材之永固性、個資之永久可辨識性,經去腐存菁後,再由族人擇定實施之,茲分述如下
1,延續傳統大型骨骸甕存置放區
在現有規劃傳統大型骨骸甕存置」區任由宗親依規繳費擇定為用之至該區額滿為止
 2,「多層小靈骨瓶」置放實驗區
本區由「本公嘗會新屋地區之25「祖華公」嫡系37靈骨席位依規預繳40席位之空餘席位,設立一坪以內之「多層小靈骨瓶」架一個;得會同宗親有識之士,共同研商開創各項資材及資料編輯存儲實驗此一實驗結果乃由新屋區25「祖華公」會負責人,會同「本公嘗會」參與人員整理呈報本「公嘗會以資作為全面實施參考及管理之。

「多層小靈骨瓶」架預設約寬1公尺X2公尺X1.5公尺,酌分成5層使用「靈骨瓶」直徑2-5公分之大小不同估計每層每層置放靈骨瓶800-5000席位,五層則得存放4000-25000席位

相關圖式敬請酌參:

「多層小靈骨瓶」置放實驗區


圖一各世代靈骨位置放平面圖

圖二、不鏽鋼五層立面簡圖


圖三、靈骨瓶置放程序平面圖

圖四、靈骨瓶置放程序側面圖

圖五、靈骨瓶置放程序完整標示例圖

圖六、不鏽鋼架之參考資料

3,「多層小靈骨瓶」置放實施區

依據上2,項「置放實驗區」之實驗結果,經本「公嘗會」確認可行者,再行依式設立21「高麟公」後裔六房區實施之以資作為宗親所需選項之一

4,無限空間靈骨塔實驗

實驗區得取用上項2,「多層小靈骨瓶」置放架之前方部分區塊,設置一座華麗莊嚴之小型無限空間靈骨塔(參圖七)啟用最新「電腦科技」將往生者之肖像、姓名、及一切功名個資存儲於隨身碟之檔案中;該隨身碟再置於得絕對防濕之器具內,然後再將該器具置於小型無限空間靈骨塔」中,以便安全存放與每年祭祖時,審慎舉辦更新之儀式運作


圖七、舍利塔一種之外形參考圖

    5,無限空間靈骨塔置放實施區

依據上4,項「無限空間靈骨塔」之實驗結果,經本「公嘗會」確認可行者,再行依式設立21「高麟公」後裔六房區實施之以資作為宗親所需選項之一

圖八、「無限空間靈骨塔」平面圖

三、 公嘗無限空間靈骨塔管理運作規則

   規則之運作一切仍依宋高麟公嘗章程」辦理如遇有創新,或需更改事項,必當依照宋高麟公嘗章程,提案經大會通過後實施之公嘗」乃依桃園市殯葬管理條例,據中華民國憲法所賦予財產權設立與運作而創新無限空間靈骨塔席位之設立與運作則非屬基本財產權,而得以繼承之範疇,故當另依憲法所賦予「結社權」之設立與運作之

「多層小靈骨瓶」置放區、無限空間靈骨塔既已創立了席位無限,故本公嘗會」派下人員,當得自行選定,並依結社」規則免費取得該席位,以資福蔭後世萬代;惟必須依照結社規則,依法加入無限空間靈骨塔」會員並遵守所訂規則,按時出席祭祖儀式並酌繳年費才能取得此一權益,以資正常運作與發揚光大之

本「開創靈骨塔無限空間與運作」之草案乃僅屬作者等初步之拙見尚祈各宗賢共襄盛舉提供卓見,作為定案之參考為荷

 

跋文

    方案」之創設,乃融合傳統與現代電腦科技方法,創立靈骨塔無限空間與運作方案以資解決今後有限靈骨席位」之困擾並期藉之福蔭公嘗會」之後世萬代

    公嘗」之宗親,均可取得加入本方案」之會員資格惟必須遵守所訂定之規則,按時出席祭祖儀式酌繳年費;才得該年費收據,領取參會伴手禮」之權益並資以正常運作與發揚光大之。

    如有宗親覺得一次須付出數萬元傳統靈骨席位,而感到困擾者,也當得藉加入本會員,而取得免費之靈骨塔無限空間」「靈骨席位,作為選項之一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促成香菇周年每日生產研發座談會會議紀錄

促成香菇周年每日生產研發座談會紀錄影片

壹、
時 間:2025年4月11日上午10時30分
貳、
地 點:臺中市霧峰區農會會議室 紀錄:葉淑玲
參、
與會者: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農業推廣科姜金龍科長、五峰分場吳信郁
分場長、樹林分場呂朝元助理研究員、葉淑玲、新北市烏來部落會議主席宋福生及高蓮君女士、新北市烏來區民代表會副主席吳承翰、前農試所退休宋細福研究工作者、傳播媒體人鄧慶煜、茱莉亞傳播公司莊麗華董事長、宋慧芹自由業者圖書編輯、建山菌種場簡志原總經理、南庄碧絡角花園山莊余易政董事長、余旭明總經理、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石信德博士、呂昀陞博士、前農林廳菇類產銷總籌畫者施明山、戴養菌園農場戴安基老師、霧峰區農會黃景建總幹事
肆、
宋細福教授致詞:
今天這個會選在霧峰區農會召開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因為霧峰是臺灣菇類類生產及外銷的發源地,我們希望香菇周年每日生產的這個研究目標能夠從這裡出發,取一個好兆頭。今天邀請農試所的石信德博士以及呂昀陞博士演講,有關香菇栽培的技術發展概況及促成香菇周年每日生產的因應之道;個人發表有關菇類栽培空間比概念;桃園場則發表轄區香菇栽培現況及未來願景。之後,再去參觀霧峰區農會6樓的臺灣菇類博物館以及國內最大的菇菌場戴養菌園農場,希望能藉由此次會議及參觀能開啟香菇周年每日生產技術研發推廣的新頁。
霧峰區農會黃景建總幹事致詞:
今天的主持人姜科長,宋細福教授以及各位貴賓,非常歡迎各位到我們霧峰農會來參加此次座談會。宋細福教授我都叫宋伯伯,因為我跟他的緣份很深,霧峰菇類產業發展,他是居功厥偉,一直到前幾年博物館重新再造,都受到宋教授的幫忙,農試所石博士對我們臺灣的菇類貢獻都是非常的大。當宋伯伯跟我說要舉開這樣的會議時,我想這個會議在霧峰舉行應該可以得天獨厚得到第一手的資料,這也是我很期待的,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我們霧峰區農會都是扮演重要的角色。今天這樣的安排應是最好的安排,而且今天真的有好多貴賓,烏來區吳承翰副主席、宋福生部落會議主席、還有余易政父子,他們是苗栗南庄過來的。我記得他們栽培的段木香菇真的很棒,之前在4樓展售時很快就銷售一空。現在農會行銷部蔡聖漢副主任是行銷高手,在菇菌產業是投入非常深,在博物館的重建付出很多。另外,我們推廣的指導員都是在負責菇類相關的業務,希望我們今天在整個會議後續的推動都能參與,再次感謝宋伯伯給我這個機會,謝謝。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姜金龍科長致詞:
今天能夠到霧峰區農會召開這個會議有一個很重要的機緣,那就是青農輔導,102年開始宋細福老師就擔任我們桃園場轄區菇類百大青農陪伴師的工作,解決場裡沒有菇類專家的窘境。鑑於本場轄區原民栽培菇類的人數不少,本場王毓華場長期望能在農試所主導下進行相關的推廣計畫,培養菇類技術人才,能夠就近輔導菇類產業發展之所需。今天感謝宋老師大力幫忙安排,才能請到農試所石博士及呂博士兩位專家參與,更要感謝霧峰區農會黃總幹事提供這麼好的會議場所以及免費導覽菇類博物館的活動。最後,感謝戴養菌園農場願意讓我們參觀。期待在這麼多資源的挹注下,能讓周年每日生產香菇的願景能夠早日達成,嘉惠農友。
伍、
報告事項:
案由一:請石信德博士報告「菇類省工設備技術研發與應用」,請公鑒。
說 明:
一、整體產業發展方式:
• 推動人工智慧(AI)於菇類產業的應用:目前正進行模組開發的研究,未來可於場域推廣。
• 智慧生產技術演進:從早期太空包半自動化到全自動化製包技術,目前已經被業界廣泛引用。
• 液態菌種與環控技術已普及應用於金針菇及杏鮑菇。
• 倉儲自動化系統結合環控栽培庫:引入機械手臂取代人工作業。
• 物聯網(IoT)與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技術:萃取老前輩經驗,結合新技術提升栽培效率。
• 建立菇類產業聯盟與生態系統,強調政府輔導、民間主導,推動跨業整合。
二、技術研發成果(一):太空包全自動化製包技術
• 早期由農試所推動半自動化製包機並推廣至全世界,日本
3
北海道有使用臺灣彰化半自動製包機實例,現在發展至全自動製包機。
• 全自動化可節省約90%人力,一至兩人即可操作。
• 設備已被國內多家菇類業者使用,如香菇、木耳及杏鮑菇生產業者。
• 加裝自動貼標模組,能標示生產履歷、追溯雜菌污染來源與管理狀況。
三、技術研發成果(二):小型堆肥短期發酵裝置
• 因應食農教育推廣與新農民需求,開發小型固態發酵裝置。
• 可用於學校或剛入門的農民,操作簡單,避免高成本設廠。
• 發酵時間短(約14~20天內完成)。
• 可搭配不銹鋼或塑膠桶製作,未來有客製化縮放可能。
• 可結合廚餘再利用,具擴展應用潛力。
決定:洽悉。
案由二:請呂昀陞博士報告「運用科技解決氣候暖化對香菇產業之影響」,請公鑒。
說 明:香菇栽培技術改進主軸是以設施、環控與耐熱品種應對極端氣候挑戰。
一、背景與挑戰
近年極端氣候導致香菇栽培產量與品質波動加劇,傳統作法難以應對以下問題:
- 外部氣溫過高或過低,菌絲衰弱或出菇異常
- 傳統錯誤觀念,如「越冷越好」,導致錯誤管理
- 缺乏有效調控溫濕度的環控設備
二、解決方案與技術重點
1. 設施建置
- 採用「水簾 + 風扇 + 塑膠布」三元系統穩定溫濕度
- 實例:7分地設施,成功將冬季 7°C 外溫穩定維持於 15°C
4
以上
- 良率提升至95%,產量增加25~30%
2. 栽培模式優化
- 採用分流式栽培(養菌區、出菇區分離),提高空間與設備使
用率
- 推行立體化栽培:養菌區上下6層種植,提升產能
- 可達全年化生產,不受季節限制
三、品種選育與育成成果
1. 高溫耐受性篩選
- 以32°C進行篩選處理,選出「八號」與「十七號」高溫穩定菌株
2. 新育成品種 B4 號
- 由臺灣黑早與日本蓬香雜交育成
- 單包平均產量可達800g以上,最高可達1200g
- 適用於環控型設施栽培,目前尚未全面釋出,需溫度條件配

四、實際效益與未來展望
- 太空包平均產量由175g提升至350g
- 設施投資雖高(實例約3千萬),但回收期短,經濟效益顯著
- 未來五年將規劃第二座溫控設施,擴大生產規模
五、結語
因應氣候變遷,香菇產業須以「科學管理、技術導入、品種更新」為核心,透過完善設施與適品種育成,確保產能穩定與市場競爭力。簡報檔請參閱附件1。
決定:洽悉。
案由三:請呂朝元助理研究員報告「桃園場轄區原民香菇栽培現況及未來發展願景」,請公鑒。
5
說 明:近年來,氣候變遷日益加劇,加上產業人口老化與段木來源不穩定,導致香菇生產面臨愈多困難挑戰。為因應此挑戰,農業部積極推動林下經濟政策,鼓勵林農栽培段木香菇,作為林下經濟的重要發展項目之一。
香菇產業的建議:
1.研發香菇菌種:需要最佳化適應在地氣侯及段木樹種之香菇菌種。
2.林業資源整合:砍伐與種植樹木制度需要永續循環。
3.環境設備上:發展適合林下經濟之段木菇寮或菇包溫室:減少病蟲害及雨量不均之影響。
4.減省人力及機械自動化:搬運段木與段木植菌、養菌管理、烘乾設備、人力效率優化。
5.提高香菇經濟價值:香菇有機及產銷履歷認證,紀錄段木樹種及產地,並提升烘乾技術,提高香菇香氣品質。
桃園場過去輔導的建議:
目前(段木與太空包栽培)面臨產量及品質不穩的挑戰。因此促成香菇周年每日穩定生產研發時為迫切之需,以下透過導入適種菌株品系選育、太空包立體化省工生產、養菌及出菇期環控栽培、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等技術,顯然已成為北部地區香菇產業升級之關鍵。
一、適種菌株品系選育
北部氣候多變,菇場分布在海拔300 - 2,000公尺,應篩選適合當地溫濕度及周年生產的優質香菇品系,避免因品系與環境不符而致產量與品質不佳。
二、太空包立體化省工生產
北部地區如烏來、復興、五峰、尖石及南庄等原民地區具栽培段木香菇傳統,但導入太空包立體化省工栽培,發展香菇周年生產,有利發展原鄉香菇產業及在地品牌,並透過與生態觀光、食農教育結合,提升整體產值與地方創生能量。
三、養菌及出菇期環控栽培
6
香菇栽培需要適當生長環境,包括養菌期氣溫22至28℃、濕度60%至70%,出菇期夜溫15至22℃、濕度85%至90%,利用環控栽培提供最適菌生長環境是產量與品質的關鍵。可參考農業試驗所的管理技術,導入關鍵溫溼度管理,以提升出菇效率與穩定性。
四、導入桃改場智慧農業管理系統
桃改場過去在設施蔬菜利用智慧農業管理系統,來解決夏季溫室過熱之問題,利用感測器偵測到過熱時,達到閾值啟動噴霧器降溫,可有效降溫達8℃以上。因此,建議以分階段方式改善現有設施,導入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維持太空包栽培最適溫溼度。後續藉由栽培場域內水簾設備發展應用以調降高溫,亦可減少對氣候環境之依賴。
總結而言,香菇周年每日穩定生產研發不僅是技術升級,更需科學化管理與策略導入,唯有從品種選育(請農試所協助)、環境改善與地方特色整合等面向著手,方能使北部香菇產業穩健發展、邁向永續經營。簡報檔請參閱附件2。
決 定:洽悉。
案由四:請宋細福教授報告「菇類栽培空間比之探討」,請公鑒。
說 明:菇類之生產栽培室,需有適當的「空間比」,否則無論如何極盡所能之調控,也有其極限;如加快空氣之流速,得以調節Co2之留存量,但空氣之流速過快,卻會影響菇體之蒸發壓,而致無法正常成長;故環控條件過與不及均非所宜。
以臺灣過去栽培經驗:洋菇舍之「空間比」,以公尺計乃「1:1.38」;而香菇則為「1:3」以上;至於環控條件之更動,與栽培單位面積產量之「連動」黃金經營交會點乃有待進一步釐清。簡報檔請參閱附件3。
決 定:洽悉。
案由五:請前農林廳菇類產銷總籌畫者 施明山發言,請公鑒。
說 明:本人在前農林廳,辦理菇類產銷世界時,曾盡棉薄之力,因此而得「農業貢獻一等獎」;也曾創辦「有機蔬菜」之推行;
7
今後在「香菇周年每日生產」計畫中,如有幸參與,也當不餘遺力提供拙見。


議程照片

陸、
參觀項目
戴安基老師帶領參觀戴養菌園農場

柯義雄老師帶領參觀霧峰區農會臺灣菇類博物館
柒、
散會:下午14時30分

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臺灣香菇周年每日生產促成研討會會議紀錄

 壹、           開會時間2025311日上午1030

貳、           開會地點:苗栗南庄碧絡角觀光花園山莊

參、           主持人  :前農試所退休宋細福研究人員

肆、           報告事項:

案由一:有關臺灣香菇栽培現況,報告如下,報請公鑒。

  明:臺灣之香菇由於環境與栽培資材之丕變,以往傳統栽培方法,諸多已呈難以為繼之勢;爾今雖已有集中數日內產菇之技術研發但卻無法解決一時採收勞力暴增,而必須接受數天「日、夜無休之苦然後又要接受半月以上無菇可採之空閒,而影響正常生活的困擾以致造成現代年輕一代,無法接受該事業傳承之意願。

  香菇「段木、木屑包」之長菇爆發盛況現代洋菇長菇盛況

苗栗碧絡角山莊段木栽培香菇之集中暴長情況          一般生長狀況


香菇木屑包栽培集中暴長及第二、三次長菇情況(摘錄網路資料)

洋菇集中暴長及正常成長情況

有鑑於此,筆者乃仿照現有洋菇集中生產模式,將原來傳統之一作3個月之生產期,行之「環控」栽培而縮短成1個月,如此不但可使產量倍增,且年可生產10次以上,使單位面積,年總產值增加20倍之優異成果;據此當得另將傳統2年為一作期之段木香菇栽培法,依其特性,設法行之「環控」栽培,縮短為3個月,2年生產5次以上;另再參照金針菇大量集中培養木屑菌種之經驗,再依一定之人力條件進行「香菇周年每日生產制度」,以消除「勞、逸」不均困擾

本案邀請參與者農業部桃園改良場姜金龍科長呂朝元研究員、新北市烏來區酋長文創園區總裁傅龍源、建山菌種場場長簡志原、碧絡角觀光花園農莊董事長余易政、常豐自然農場董事長黃德桂、客家電視專案編導鄧慶煜、農業部臺灣農業試驗所退休宋細福等,及有關人士。

本計畫之實施程序,茲建請先研商新式香菇木屑包之製作及實驗栽培,再擇定,於觀光地區,創造農業科技之觀光新亮點並開發當地特有鮮香菇之「美食佳餚」,以資招徠更大商機;再繼而促成全面「周年每日定量生產」方式以資穩定台灣香菇永續生產事業

決  定:洽悉。

 

壹、       討論事項

案由一:香菇菌種及木屑包製作請簡志原場長碧絡角觀光花園農莊董事長余易政、提出說明,配合最佳農時及解決之道,提請討論。

  議:由簡志原場長與余易政董事長等,協商訂定預定適於農時所需之「香菇菌種」、栽培用之「菌體木屑包」,以利本計畫之推行,及今後進行「香菇周年每日生產制度」之實施,以資穩定台灣香菇永續生產事業。

案由二:擇定觀光地區,創造農業科技之觀光新亮點請烏來酋長文創園區總裁傅龍源提出配合促成及實施之卓見,提請討論。

決  議:由烏來酋長文創園區傅龍源總裁先以現有掌控約一公頃土地為基礎,洽「烏來區長」,在該區創辦「香菇周年每日生產制度」,以資發展「國際觀光資源」及創造當地青年「創業機會」之意願再另行轉洽「原住民委員會」、「觀光局」等聯合輔導;至於生產技術問題則由本會各參與之政府單位及民間從事本業之技術團體,全力配合而促成之;待事機成熟,再另行招開成立大會,訂定推行進度。

案由三:新式香菇木屑包配合農時之實驗栽培請建山菌種場場長簡志原、碧絡角觀光花園山莊董事長余易政常豐自然農場董事長黃德桂等,提出配合促成及實施之卓見,提請討論。

決 議:在正式推動香菇周年每日生產制度」前建山菌種場場長簡志原負責培製「純青剛櫟木屑」或「火燒科木屑」等為材料,及以上述材料之一者,依建山菌種場傳統配方,培製成「香菇木屑包」計2種,以供10-12月,傳統適期試驗比較之所需,並資確定「香菇周年每日生產制度」最佳材料與方法。

 

  案由四:如何加速推動香菇產業之行動計畫,提請討論。

    議:(以下由農業部桃園改良場姜金龍科長紀錄提供)

1.         就傅龍源總裁所言,在宋細福老師帶領下,我們這個團隊是一個很好的團隊,一個負責復興香菇栽培使命的團隊。

2.         香菇的栽培首重菌種的供應,簡志原場長繼承父業經營建山菌種場,又在宋細福老師長期指導下,不但生產優良菌種供應菇農栽培,同時開發比替代段木香菇栽培更便捷之木屑包,期待能早日開發成功,讓我們的團隊能夠運用。

3.         余易政董事長在香菇的栽培有獨到的功夫,希望能把段木香菇成功的栽培經驗運用到木屑包香菇的生產上,往後開發一套能利用環控來控制產量產期的生產模式。

4.         傅龍源總裁的香菇行銷手法是以酋長文創園區為中心廠,以整合行銷的概念,建立並整合衛星工廠,首先在烏來建立一個衛星工廠。傅總裁選定宋福生的農場當衛星工廠,下個月我們去拜訪了解,拉開團隊行動的序幕。另外,因應將來周年每日定量生產大量生產所需通路的問題,可向宋老師的姪孫宋木森場長取經,同樣也安排拜訪行程。

5.         關於木屑材料來源的問題,可安排行程到五峰鄉上坪,拜訪賴能力先生洽種植最適種植香菇樹種的計畫。

6.         有關香菇栽培相關技術問題,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會投入進行研究,必要時請宋細福老師安排農試所呂博士等人支援。

貳、           散會:下午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