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時 間:2025年4月11日上午10時30分
貳、
地 點:臺中市霧峰區農會會議室 紀錄:葉淑玲
參、
與會者: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農業推廣科姜金龍科長、五峰分場吳信郁
分場長、樹林分場呂朝元助理研究員、葉淑玲、新北市烏來部落會議主席宋福生及高蓮君女士、新北市烏來區民代表會副主席吳承翰、前農試所退休宋細福研究工作者、劉秀春、傳播媒體人鄧慶煜、茱莉亞傳播公司莊麗華董事長、宋慧芹自由業者圖書編輯、建山菌種場簡志原總經理、南庄碧絡角花園山莊余易政董事長、余旭明總經理、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石信德博士、呂昀陞博士、前農林廳菇類產銷總籌畫者施明山、戴養菌園農場戴安基老師、霧峰區農會黃景建總幹事
肆、
宋細福教授致詞:
今天這個會選在霧峰區農會召開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因為霧峰是臺灣菇類類生產及外銷的發源地,我們希望香菇周年每日生產的這個研究目標能夠從這裡出發,取一個好兆頭。今天邀請農試所的石信德博士以及呂昀陞博士演講,有關香菇栽培的技術發展概況及促成香菇周年每日生產的因應之道;個人發表有關菇類栽培空間比概念;桃園場則發表轄區香菇栽培現況及未來願景。之後,再去參觀霧峰區農會6樓的臺灣菇類博物館以及國內最大的菇菌場戴養菌園農場,希望能藉由此次會議及參觀能開啟香菇周年每日生產技術研發推廣的新頁。
霧峰區農會黃景建總幹事致詞:
今天的主持人姜科長,宋細福教授以及各位貴賓,非常歡迎各位到我們霧峰農會來參加此次座談會。宋細福教授我都叫宋伯伯,因為我跟他的緣份很深,霧峰菇類產業發展,他是居功厥偉,一直到前幾年博物館重新再造,都受到宋教授的幫忙,農試所石博士對我們臺灣的菇類貢獻都是非常的大。當宋伯伯跟我說要舉開這樣的會議時,我想這個會議在霧峰舉行應該可以得天獨厚得到第一手的資料,這也是我很期待的,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我們霧峰區農會都是扮演重要的角色。今天這樣的安排應是最好的安排,而且今天真的有好多貴賓,烏來區吳承翰副主席、宋福生部落會議主席、還有余易政父子,他們是苗栗南庄過來的。我記得他們栽培的段木香菇真的很棒,之前在4樓展售時很快就銷售一空。現在農會行銷部蔡聖漢副主任是行銷高手,在菇菌產業是投入非常深,在博物館的重建付出很多。另外,我們推廣的指導員都是在負責菇類相關的業務,希望我們今天在整個會議後續的推動都能參與,再次感謝宋伯伯給我這個機會,謝謝。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姜金龍科長致詞:
今天能夠到霧峰區農會召開這個會議有一個很重要的機緣,那就是青農輔導,102年開始宋細福老師就擔任我們桃園場轄區菇類百大青農陪伴師的工作,解決場裡沒有菇類專家的窘境。鑑於本場轄區原民栽培菇類的人數不少,本場王毓華場長期望能在農試所主導下進行相關的推廣計畫,培養菇類技術人才,能夠就近輔導菇類產業發展之所需。今天感謝宋老師大力幫忙安排,才能請到農試所石博士及呂博士兩位專家參與,更要感謝霧峰區農會黃總幹事提供這麼好的會議場所以及免費導覽菇類博物館的活動。最後,感謝戴養菌園農場願意讓我們參觀。期待在這麼多資源的挹注下,能讓周年每日生產香菇的願景能夠早日達成,嘉惠農友。
伍、
報告事項:
案由一:請石信德博士報告「菇類省工設備技術研發與應用」,請公鑒。
說 明:
一、整體產業發展方式:
• 推動人工智慧(AI)於菇類產業的應用:目前正進行模組開發的研究,未來可於場域推廣。
• 智慧生產技術演進:從早期太空包半自動化到全自動化製包技術,目前已經被業界廣泛引用。
• 液態菌種與環控技術已普及應用於金針菇及杏鮑菇。
• 倉儲自動化系統結合環控栽培庫:引入機械手臂取代人工作業。
• 物聯網(IoT)與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技術:萃取老前輩經驗,結合新技術提升栽培效率。
• 建立菇類產業聯盟與生態系統,強調政府輔導、民間主導,推動跨業整合。
二、技術研發成果(一):太空包全自動化製包技術
• 早期由農試所推動半自動化製包機並推廣至全世界,日本
3
北海道有使用臺灣彰化半自動製包機實例,現在發展至全自動製包機。
• 全自動化可節省約90%人力,一至兩人即可操作。
• 設備已被國內多家菇類業者使用,如香菇、木耳及杏鮑菇生產業者。
• 加裝自動貼標模組,能標示生產履歷、追溯雜菌污染來源與管理狀況。
三、技術研發成果(二):小型堆肥短期發酵裝置
• 因應食農教育推廣與新農民需求,開發小型固態發酵裝置。
• 可用於學校或剛入門的農民,操作簡單,避免高成本設廠。
• 發酵時間短(約14~20天內完成)。
• 可搭配不銹鋼或塑膠桶製作,未來有客製化縮放可能。
• 可結合廚餘再利用,具擴展應用潛力。
決定:洽悉。
案由二:請呂昀陞博士報告「運用科技解決氣候暖化對香菇產業之影響」,請公鑒。
說 明:香菇栽培技術改進主軸是以設施、環控與耐熱品種應對極端氣候挑戰。
一、背景與挑戰
近年極端氣候導致香菇栽培產量與品質波動加劇,傳統作法難以應對以下問題:
- 外部氣溫過高或過低,菌絲衰弱或出菇異常
- 傳統錯誤觀念,如「越冷越好」,導致錯誤管理
- 缺乏有效調控溫濕度的環控設備
二、解決方案與技術重點
1. 設施建置
- 採用「水簾 + 風扇 + 塑膠布」三元系統穩定溫濕度
- 實例:7分地設施,成功將冬季 7°C 外溫穩定維持於 15°C
4
以上
- 良率提升至95%,產量增加25~30%
2. 栽培模式優化
- 採用分流式栽培(養菌區、出菇區分離),提高空間與設備使
用率
- 推行立體化栽培:養菌區上下6層種植,提升產能
- 可達全年化生產,不受季節限制
三、品種選育與育成成果
1. 高溫耐受性篩選
- 以32°C進行篩選處理,選出「八號」與「十七號」高溫穩定菌株
2. 新育成品種 B4 號
- 由臺灣黑早與日本蓬香雜交育成
- 單包平均產量可達800g以上,最高可達1200g
- 適用於環控型設施栽培,目前尚未全面釋出,需溫度條件配
合
四、實際效益與未來展望
- 太空包平均產量由175g提升至350g
- 設施投資雖高(實例約3千萬),但回收期短,經濟效益顯著
- 未來五年將規劃第二座溫控設施,擴大生產規模
五、結語
因應氣候變遷,香菇產業須以「科學管理、技術導入、品種更新」為核心,透過完善設施與適品種育成,確保產能穩定與市場競爭力。簡報檔請參閱附件1。
決定:洽悉。
案由三:請呂朝元助理研究員報告「桃園場轄區原民香菇栽培現況及未來發展願景」,請公鑒。
5
說 明:近年來,氣候變遷日益加劇,加上產業人口老化與段木來源不穩定,導致香菇生產面臨愈多困難挑戰。為因應此挑戰,農業部積極推動林下經濟政策,鼓勵林農栽培段木香菇,作為林下經濟的重要發展項目之一。
香菇產業的建議:
1.研發香菇菌種:需要最佳化適應在地氣侯及段木樹種之香菇菌種。
2.林業資源整合:砍伐與種植樹木制度需要永續循環。
3.環境設備上:發展適合林下經濟之段木菇寮或菇包溫室:減少病蟲害及雨量不均之影響。
4.減省人力及機械自動化:搬運段木與段木植菌、養菌管理、烘乾設備、人力效率優化。
5.提高香菇經濟價值:香菇有機及產銷履歷認證,紀錄段木樹種及產地,並提升烘乾技術,提高香菇香氣品質。
桃園場過去輔導的建議:
目前(段木與太空包栽培)面臨產量及品質不穩的挑戰。因此促成香菇周年每日穩定生產研發時為迫切之需,以下透過導入適種菌株品系選育、太空包立體化省工生產、養菌及出菇期環控栽培、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等技術,顯然已成為北部地區香菇產業升級之關鍵。
一、適種菌株品系選育
北部氣候多變,菇場分布在海拔300 - 2,000公尺,應篩選適合當地溫濕度及周年生產的優質香菇品系,避免因品系與環境不符而致產量與品質不佳。
二、太空包立體化省工生產
北部地區如烏來、復興、五峰、尖石及南庄等原民地區具栽培段木香菇傳統,但導入太空包立體化省工栽培,發展香菇周年生產,有利發展原鄉香菇產業及在地品牌,並透過與生態觀光、食農教育結合,提升整體產值與地方創生能量。
三、養菌及出菇期環控栽培
6
香菇栽培需要適當生長環境,包括養菌期氣溫22至28℃、濕度60%至70%,出菇期夜溫15至22℃、濕度85%至90%,利用環控栽培提供最適菌生長環境是產量與品質的關鍵。可參考農業試驗所的管理技術,導入關鍵溫溼度管理,以提升出菇效率與穩定性。
四、導入桃改場智慧農業管理系統
桃改場過去在設施蔬菜利用智慧農業管理系統,來解決夏季溫室過熱之問題,利用感測器偵測到過熱時,達到閾值啟動噴霧器降溫,可有效降溫達8℃以上。因此,建議以分階段方式改善現有設施,導入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維持太空包栽培最適溫溼度。後續藉由栽培場域內水簾設備發展應用以調降高溫,亦可減少對氣候環境之依賴。
總結而言,香菇周年每日穩定生產研發不僅是技術升級,更需科學化管理與策略導入,唯有從品種選育(請農試所協助)、環境改善與地方特色整合等面向著手,方能使北部香菇產業穩健發展、邁向永續經營。簡報檔請參閱附件2。
決 定:洽悉。
案由四:請宋細福教授報告「菇類栽培空間比之探討」,請公鑒。
說 明:菇類之生產栽培室,需有適當的「空間比」,否則無論如何極盡所能之調控,也有其極限;如加快空氣之流速,得以調節Co2之留存量,但空氣之流速過快,卻會影響菇體之蒸發壓,而致無法正常成長;故環控條件過與不及均非所宜。
以臺灣過去栽培經驗:洋菇舍之「空間比」,以公尺計乃「1:1.38」;而香菇則為「1:3」以上;至於環控條件之更動,與栽培單位面積產量之「連動」黃金經營交會點乃有待進一步釐清。簡報檔請參閱附件3。
決 定:洽悉。
案由五:請前農林廳菇類產銷總籌畫者 施明山發言,請公鑒。
說 明:本人在前農林廳,辦理菇類產銷世界時,曾盡棉薄之力,因此而得「農業貢獻一等獎」;也曾創辦「有機蔬菜」之推行;
7
今後在「香菇周年每日生產」計畫中,如有幸參與,也當不餘遺力提供拙見。
時 間:2025年4月11日上午10時30分
貳、
地 點:臺中市霧峰區農會會議室 紀錄:葉淑玲
參、
與會者: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農業推廣科姜金龍科長、五峰分場吳信郁
分場長、樹林分場呂朝元助理研究員、葉淑玲、新北市烏來部落會議主席宋福生及高蓮君女士、新北市烏來區民代表會副主席吳承翰、前農試所退休宋細福研究工作者、劉秀春、傳播媒體人鄧慶煜、茱莉亞傳播公司莊麗華董事長、宋慧芹自由業者圖書編輯、建山菌種場簡志原總經理、南庄碧絡角花園山莊余易政董事長、余旭明總經理、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石信德博士、呂昀陞博士、前農林廳菇類產銷總籌畫者施明山、戴養菌園農場戴安基老師、霧峰區農會黃景建總幹事
肆、
宋細福教授致詞:
今天這個會選在霧峰區農會召開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因為霧峰是臺灣菇類類生產及外銷的發源地,我們希望香菇周年每日生產的這個研究目標能夠從這裡出發,取一個好兆頭。今天邀請農試所的石信德博士以及呂昀陞博士演講,有關香菇栽培的技術發展概況及促成香菇周年每日生產的因應之道;個人發表有關菇類栽培空間比概念;桃園場則發表轄區香菇栽培現況及未來願景。之後,再去參觀霧峰區農會6樓的臺灣菇類博物館以及國內最大的菇菌場戴養菌園農場,希望能藉由此次會議及參觀能開啟香菇周年每日生產技術研發推廣的新頁。
霧峰區農會黃景建總幹事致詞:
今天的主持人姜科長,宋細福教授以及各位貴賓,非常歡迎各位到我們霧峰農會來參加此次座談會。宋細福教授我都叫宋伯伯,因為我跟他的緣份很深,霧峰菇類產業發展,他是居功厥偉,一直到前幾年博物館重新再造,都受到宋教授的幫忙,農試所石博士對我們臺灣的菇類貢獻都是非常的大。當宋伯伯跟我說要舉開這樣的會議時,我想這個會議在霧峰舉行應該可以得天獨厚得到第一手的資料,這也是我很期待的,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我們霧峰區農會都是扮演重要的角色。今天這樣的安排應是最好的安排,而且今天真的有好多貴賓,烏來區吳承翰副主席、宋福生部落會議主席、還有余易政父子,他們是苗栗南庄過來的。我記得他們栽培的段木香菇真的很棒,之前在4樓展售時很快就銷售一空。現在農會行銷部蔡聖漢副主任是行銷高手,在菇菌產業是投入非常深,在博物館的重建付出很多。另外,我們推廣的指導員都是在負責菇類相關的業務,希望我們今天在整個會議後續的推動都能參與,再次感謝宋伯伯給我這個機會,謝謝。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姜金龍科長致詞:
今天能夠到霧峰區農會召開這個會議有一個很重要的機緣,那就是青農輔導,102年開始宋細福老師就擔任我們桃園場轄區菇類百大青農陪伴師的工作,解決場裡沒有菇類專家的窘境。鑑於本場轄區原民栽培菇類的人數不少,本場王毓華場長期望能在農試所主導下進行相關的推廣計畫,培養菇類技術人才,能夠就近輔導菇類產業發展之所需。今天感謝宋老師大力幫忙安排,才能請到農試所石博士及呂博士兩位專家參與,更要感謝霧峰區農會黃總幹事提供這麼好的會議場所以及免費導覽菇類博物館的活動。最後,感謝戴養菌園農場願意讓我們參觀。期待在這麼多資源的挹注下,能讓周年每日生產香菇的願景能夠早日達成,嘉惠農友。
伍、
報告事項:
案由一:請石信德博士報告「菇類省工設備技術研發與應用」,請公鑒。
說 明:
一、整體產業發展方式:
• 推動人工智慧(AI)於菇類產業的應用:目前正進行模組開發的研究,未來可於場域推廣。
• 智慧生產技術演進:從早期太空包半自動化到全自動化製包技術,目前已經被業界廣泛引用。
• 液態菌種與環控技術已普及應用於金針菇及杏鮑菇。
• 倉儲自動化系統結合環控栽培庫:引入機械手臂取代人工作業。
• 物聯網(IoT)與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技術:萃取老前輩經驗,結合新技術提升栽培效率。
• 建立菇類產業聯盟與生態系統,強調政府輔導、民間主導,推動跨業整合。
二、技術研發成果(一):太空包全自動化製包技術
• 早期由農試所推動半自動化製包機並推廣至全世界,日本
3
北海道有使用臺灣彰化半自動製包機實例,現在發展至全自動製包機。
• 全自動化可節省約90%人力,一至兩人即可操作。
• 設備已被國內多家菇類業者使用,如香菇、木耳及杏鮑菇生產業者。
• 加裝自動貼標模組,能標示生產履歷、追溯雜菌污染來源與管理狀況。
三、技術研發成果(二):小型堆肥短期發酵裝置
• 因應食農教育推廣與新農民需求,開發小型固態發酵裝置。
• 可用於學校或剛入門的農民,操作簡單,避免高成本設廠。
• 發酵時間短(約14~20天內完成)。
• 可搭配不銹鋼或塑膠桶製作,未來有客製化縮放可能。
• 可結合廚餘再利用,具擴展應用潛力。
決定:洽悉。
案由二:請呂昀陞博士報告「運用科技解決氣候暖化對香菇產業之影響」,請公鑒。
說 明:香菇栽培技術改進主軸是以設施、環控與耐熱品種應對極端氣候挑戰。
一、背景與挑戰
近年極端氣候導致香菇栽培產量與品質波動加劇,傳統作法難以應對以下問題:
- 外部氣溫過高或過低,菌絲衰弱或出菇異常
- 傳統錯誤觀念,如「越冷越好」,導致錯誤管理
- 缺乏有效調控溫濕度的環控設備
二、解決方案與技術重點
1. 設施建置
- 採用「水簾 + 風扇 + 塑膠布」三元系統穩定溫濕度
- 實例:7分地設施,成功將冬季 7°C 外溫穩定維持於 15°C
4
以上
- 良率提升至95%,產量增加25~30%
2. 栽培模式優化
- 採用分流式栽培(養菌區、出菇區分離),提高空間與設備使
用率
- 推行立體化栽培:養菌區上下6層種植,提升產能
- 可達全年化生產,不受季節限制
三、品種選育與育成成果
1. 高溫耐受性篩選
- 以32°C進行篩選處理,選出「八號」與「十七號」高溫穩定菌株
2. 新育成品種 B4 號
- 由臺灣黑早與日本蓬香雜交育成
- 單包平均產量可達800g以上,最高可達1200g
- 適用於環控型設施栽培,目前尚未全面釋出,需溫度條件配
合
四、實際效益與未來展望
- 太空包平均產量由175g提升至350g
- 設施投資雖高(實例約3千萬),但回收期短,經濟效益顯著
- 未來五年將規劃第二座溫控設施,擴大生產規模
五、結語
因應氣候變遷,香菇產業須以「科學管理、技術導入、品種更新」為核心,透過完善設施與適品種育成,確保產能穩定與市場競爭力。簡報檔請參閱附件1。
決定:洽悉。
案由三:請呂朝元助理研究員報告「桃園場轄區原民香菇栽培現況及未來發展願景」,請公鑒。
5
說 明:近年來,氣候變遷日益加劇,加上產業人口老化與段木來源不穩定,導致香菇生產面臨愈多困難挑戰。為因應此挑戰,農業部積極推動林下經濟政策,鼓勵林農栽培段木香菇,作為林下經濟的重要發展項目之一。
香菇產業的建議:
1.研發香菇菌種:需要最佳化適應在地氣侯及段木樹種之香菇菌種。
2.林業資源整合:砍伐與種植樹木制度需要永續循環。
3.環境設備上:發展適合林下經濟之段木菇寮或菇包溫室:減少病蟲害及雨量不均之影響。
4.減省人力及機械自動化:搬運段木與段木植菌、養菌管理、烘乾設備、人力效率優化。
5.提高香菇經濟價值:香菇有機及產銷履歷認證,紀錄段木樹種及產地,並提升烘乾技術,提高香菇香氣品質。
桃園場過去輔導的建議:
目前(段木與太空包栽培)面臨產量及品質不穩的挑戰。因此促成香菇周年每日穩定生產研發時為迫切之需,以下透過導入適種菌株品系選育、太空包立體化省工生產、養菌及出菇期環控栽培、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等技術,顯然已成為北部地區香菇產業升級之關鍵。
一、適種菌株品系選育
北部氣候多變,菇場分布在海拔300 - 2,000公尺,應篩選適合當地溫濕度及周年生產的優質香菇品系,避免因品系與環境不符而致產量與品質不佳。
二、太空包立體化省工生產
北部地區如烏來、復興、五峰、尖石及南庄等原民地區具栽培段木香菇傳統,但導入太空包立體化省工栽培,發展香菇周年生產,有利發展原鄉香菇產業及在地品牌,並透過與生態觀光、食農教育結合,提升整體產值與地方創生能量。
三、養菌及出菇期環控栽培
6
香菇栽培需要適當生長環境,包括養菌期氣溫22至28℃、濕度60%至70%,出菇期夜溫15至22℃、濕度85%至90%,利用環控栽培提供最適菌生長環境是產量與品質的關鍵。可參考農業試驗所的管理技術,導入關鍵溫溼度管理,以提升出菇效率與穩定性。
四、導入桃改場智慧農業管理系統
桃改場過去在設施蔬菜利用智慧農業管理系統,來解決夏季溫室過熱之問題,利用感測器偵測到過熱時,達到閾值啟動噴霧器降溫,可有效降溫達8℃以上。因此,建議以分階段方式改善現有設施,導入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維持太空包栽培最適溫溼度。後續藉由栽培場域內水簾設備發展應用以調降高溫,亦可減少對氣候環境之依賴。
總結而言,香菇周年每日穩定生產研發不僅是技術升級,更需科學化管理與策略導入,唯有從品種選育(請農試所協助)、環境改善與地方特色整合等面向著手,方能使北部香菇產業穩健發展、邁向永續經營。簡報檔請參閱附件2。
決 定:洽悉。
案由四:請宋細福教授報告「菇類栽培空間比之探討」,請公鑒。
說 明:菇類之生產栽培室,需有適當的「空間比」,否則無論如何極盡所能之調控,也有其極限;如加快空氣之流速,得以調節Co2之留存量,但空氣之流速過快,卻會影響菇體之蒸發壓,而致無法正常成長;故環控條件過與不及均非所宜。
以臺灣過去栽培經驗:洋菇舍之「空間比」,以公尺計乃「1:1.38」;而香菇則為「1:3」以上;至於環控條件之更動,與栽培單位面積產量之「連動」黃金經營交會點乃有待進一步釐清。簡報檔請參閱附件3。
決 定:洽悉。
案由五:請前農林廳菇類產銷總籌畫者 施明山發言,請公鑒。
說 明:本人在前農林廳,辦理菇類產銷世界時,曾盡棉薄之力,因此而得「農業貢獻一等獎」;也曾創辦「有機蔬菜」之推行;
7
今後在「香菇周年每日生產」計畫中,如有幸參與,也當不餘遺力提供拙見。
議程照片
陸、
參觀項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