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台灣客家人前軀之探索

 台灣客家人前驅之探索

宋細福

行政院農委會農試所退休

 

一、提要

 

台灣客家人前驅演變之簡表


台灣客家人之前驅,有自中原漢族與南方百越融合而成之廣義漢族,

東渡而來者,此在20078206客家人前驅之探索 文已有詳述(1)

另有來自大陸之廣義漢人與南洋地區之南島族群(參圖二),即所謂的原住民族群融合,而成另一血統者,也有部份是由平埔族經清乾隆賜姓而漢化者(2) ;因之有學者著論,台灣有部份人,應歸屬原住民血統之民族(3) 

但以父系為觀念者,當無法接受;理由是,祖宗嫡傳無外族,雖母系或有非漢,亦自認乃屬中原相傳漢族之一脈;此一實際文化層面之認知也應予重視。

 

二、台灣原住民與客家融合之實例

位於新竹縣竹北市新社村之采田福地是平埔族竹塹社祭祀祖先與祭祀福德正神的廳堂,也是竹塹社現存文物中最具規模、最有象徵意義的處所(2.4).

「采田」合兩字為番,便是暗指「番」之意;「福地」為新竹市周邊地區,土地公廟的共稱;「采田」(番)「福地」(漢人土地公廟稱呼),就可明顯看出竹塹社漢化的痕跡,這也是「采田福地」在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原因(2.4)


 


乾隆十四年(1749)居住在舊社的社民,因溪水氾濫,而遷至新社(今竹北);嘉慶二年(1797)建新社公館,即新社番公所廳堂,又稱「番仔祠堂」;咸豐四年(1854)閩粵械鬥,新社公館被燒毀。光緒四年捐錢重建,號「采田福地」,又稱「采田宮」(4)

乾隆23年賜予錢、衛、廖、三、潘、黎、金等竹塹七姓,穿戴一如漢人。乾隆25年七姓首領率子弟兵協助清廷平定朱一貴之亂有功,獲御賜「義勇可嘉」匾額,並建立祠堂名為「采田褔地」,又稱「采田宮」。這就是「采田褔地」的由來(2.4)

  現今竹塹七姓公之廖姓宗親會廖英授理事長稱:11世先祖廖鑑洲,300年前自廣東陸豐來台,而後到14世,計4代先祖,均與黥面之原住民結婚因之如今18世的他,說是客家漢人,他會認為理所當然,但如說他是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他也樂於接受

至於該竹塹社人之七姓後代,已廣布於新豐、湖口、楊梅、關西、橫山、北埔等多處(2.4),亦均已完全漢化成客家人了

 

三、東亞地區晚期智人遷移與台灣客家人之 形成路線

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12非遷移至中國,演化形成漢族後13,至五胡亂華之際,有部份民眾再南遷與百越」諸族融合而成「廣義漢族」,其中有部份則東渡到台灣14;此一先民有部份與先來之原住民融合而成今日之台灣人;至於原住民,自下圖可以看出,是自菲律賓等南島遷移至台灣

 



四、台灣客家人之現況

 

客家人之祖訓是:『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但此一傳承,至1941年日本推行皇民化政策後,即已開始受到影響;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以來就一直是「獨尊國語」的政策,至1970─1986加強強制推行期後,幾已使年青一代的客家子弟失去說客語能力;2000年代後,雖有加強母語教育之呼籲與推行,但在閩語強勢及政策失衡狀況下,客語之傳承更形危急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指出(5) 據二○○四年台灣的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單一認定自己是客家人的,有二百八十五萬九千人,佔台灣人口的百分之十二點六;多重認定自己是客家人的,即可接受兩種以上身份認定,自我認定為客家人的,有四百四十一萬二千人,佔台灣人口的百分之十九點五;而根據廣義認定,即自我認定為客家人或具有客家人血統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歷代祖先中有人為客家人的),有六百零八萬四千人,佔台灣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點九。若按第三種計算,全台灣每三點七人中,就有一人是客家人(5)

台灣的客家人口,主要分佈在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南投縣、高雄縣、屏東縣、花連縣。在這些縣當中,客家人口佔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鄉鎮市有四十一個,他們分別是:桃園縣的新屋鄉、楊梅鎮、觀音鄉、龍潭鎮、中壢市、平鎮市;新竹縣的新埔鎮、關西鎮、芎林鄉、寶山鄉、竹東鎮、橫山鄉、北埔鄉、峨眉鄉、湖口鄉、竹北市、新豐鄉;苗栗縣的頭份鎮、三灣鄉、南莊鄉、獅潭鄉、苗栗市、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大湖鄉、銅鑼鄉、三義鄉、西湖鄉、卓蘭鎮、泰安鄉;台中縣的東勢鎮、石岡鄉、新社鄉;南投縣的國姓鄉;高雄縣的美濃鎮、杉林鄉;屏東縣的麟洛鄉、竹田鄉、內埔鄉;以及花連縣的鳳林鎮(5)

過去五十年,客家話以每年百分之二的速度在流失。二○○三年,也即客委會成立的第二年所作的調查,台灣一半以上的客家人喪失了母語能力,十三歲以下的小孩還能夠講流利客家話的,祇剩下百分之十一點六。因此,語言的問題,是客家界在當時最普遍的焦慮,因為大家不講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啦,而且語言是每一個族群文化裡面最最珍貴的資產(5)

在兩岸客家文化交流方面,李永得指出,過去客委會與大陸的交流比較少,但兩岸民間的交流很多,比如每年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台灣都有幾百人參加。客委會(與大陸方面交流)比較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為過去官方都不接觸,二是台灣官方的研究評估認為,每年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都是純聯誼的活動。他有時甚至懷疑,這樣的聯誼活動能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因為每次會議都有二三千人,二三千人住在一堆旅館裡面,開會的時候這麼多人,會議的報告都是鄉情報告。這種會議當然可以達到一些交流的目的,但效果如何,不無疑問(5)

未來台灣對客家的施政方向,李永得說,客家文化是台灣多元族群文化的資產,客委會過去四年的工作可稱為讓客家看見客家,以讓客家人恢復客家意識、客家自信為施政目標;未來將以讓台灣看見客家為主要施政方向,讓客家文化走出客家,也讓其他族群文化走進客家,營造台灣成為多元族群文化彼此相互欣賞、交流的環境。他說,不同族群相互認識最重要的介面是語言,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客家話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基礎,也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認同表徵,客委會將繼續以保存、推廣客家話為核心施政項目(5)

 

五、討論

台灣之客家人,多數較福建河洛人晚200年以上才自廣東移居台灣當時來台之先民,已有多數攜家帶眷,而自其嫡傳十代以上之族譜(9) ,均諸多查不出其父系嫡傳者與原住民有通婚之實例,但其母系是否均無原住民之血緣,當無可考,因之自認無原住民血原之士,亦當無法保證

至於早期與河洛人相近之期間來台的少數單身漢,有與原住民結婚者當不足為奇;又當時之平埔族等原住民,是屬母系社會(15),故有前述竹塹七姓公鑑洲之假性原住民在;而其嫡傳四代又與原住民結婚,致使在DNA遺傳基因之科學論證上,應成為原住民血統為主之客家漢人;但該嫡傳之第5代以後之先祖,反而又有與客家漢人結婚者,故而形成原客多樣性之血統

然而當時多數之真正原住民,在歲月與漢族文化之洗禮下,今已完全同化,而似蒸發於世了無痕跡了

生物為適應環境以圖永續生存,乃有物種(species)之演變而成多樣性之品種,以資雜交繁殖,人類亦然;中國之漢族,乃由多元化之人類族群所形成,因之是屬文化之結合,而非純一血統之傳承;李嘉鑫(15)在『原住民對台灣的貢獻』一文亦認為,原、漢通婚而避免了產生過敏兒等諸多不良遺傳上之弊病,此一論述,似確已領悟了生物為因應環境,而得以生存之奧。

人類正因如此,始能活絡不墜,否則已有歐洲尼安德塔人滅絕,是由純系近親交配而致(6) 可為殷鑑

客家人之前驅,是源於中原地區,當無庸置疑;惟遷移到江南地區者,與當時留存於江南之百越諸族群相較,顯屬少數;在自然通婚融合,且經多代後,其遺傳基因當以百越族群為主;因之有學者(7.8)主張台灣之閩南人、客家人均源自大陸東南沿海原住民「百越族」的後代,可謂合理;同理沈建德究認為台灣人之血統中,含有原住民之DNA亦屬當然(3)  ;由圖二可以看出,台灣之原住民主要的是來自南島,再與後到之「現代中原百越族群」融合而成台灣民眾

在科學理論上DNA所佔%較高者、就應歸屬該血統之種族;惟以父系之客家族群而言,祖宗嫡傳無外族,雖母系或有非漢族,亦自認乃屬中原相傳之一脈( 9.10.11 );尚且各有其堂號傳承為佐證,因之此一主張也當應予重視。

上述基因說與父系嫡傳論,作為定斷客家族群之一脈相傳性,在意識型態上本無交集,如授予客家人是一「現代廣義中原客家族群」,似應較無爭議;況且百越族群、台灣原住民族群,均源自同一人類(Homo sapiens)(12)演化而成也是中原漢族形成因子之一,更是世界多元種族之一環。

依遺傳學(16)而論,生物之自然交配,須同種(species)才能使後代不斷繁衍,否則就會如馬、驢交配所生之騾,不可能會再有後代;而人類中無論黑、白、紅、黃之交配,均可不斷繁衍,因之也可作為反證人類在遺傳學上,本為同一種(species)之佐證,後來為適應環境而演化成之各品種(16),即一般所謂之各種族,當無須執著於褒貶或榮辱之論。

參考文獻

1.宋細福 2007 客家溯源到東非基因揭紗  客家 206

2. 網路 2004 竹北市公所全球資訊網 采田福地 www.chupei.gov.tw

3.沈建德 2003 揭開台灣人身世之謎! ISBN9578014023  前衛出版社

4.網路 2007 采田福地www.sinica.edu.tw/~pingpu/museum/pinpuhistory/culture/fuland/index

5.李永得 2005台灣的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原載《中國評論》年11月號)

6.曾芳茹   2007. 氣候+近親交配 導致歐洲尼安德塔人滅絕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313/1/bhpd.html

7.林媽利2003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台灣人」的來源www.wufi.org.tw/linmali.htm

8.朱真一   2001客家台灣人的血緣客家雜誌 2001年五月號

9.宋細福   1994  廿五世祖華公嫡系族譜

10.     1995  客家人尋根  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1.徐桂盛   2006  客家源流探索客家雜誌社

12.李輝等   2002人類譜系的基因解讀《二十一世紀》(http://www.cuhk.edu.hk/ics/ 21c ) 《二十一世紀》20026月號總第七十一期

13.村夫(frank) 2005 族的形成和演变 2004你的博客网(yourblog.org)

14.羅香林   196- 客家源流考客 DS731.H3 L62 

15. 李嘉鑫 2007 原住民對台灣的貢獻 網路www.kgu.com.tw/minority/per

16. 維基百科 2007 遺傳學 網路zh.wikipedia.org/wiki/遗传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