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客語中源於漢、非漢語間用字之理則論

 宋細福

 

前言

 客語之用字,大部分是傳承於漢語,但有部分卻非屬漢語;此非屬漢語部分,當無漢字可言;數十年來雖經學者專家之努力,期能達成音義兼顧之用字,但所呈現之結果卻依舊令人質疑。

  原因無他,乃恪守語言學之先有音後創字之成規理念耳;一般而言,此成規乃屬金科玉律也;惟今客語之用字,並非採之新創,而是沿用原有之漢字;沿用漢字者,理應遵守漢字用法之規則。

  如客語中具有,而漢語獨缺的語詞,採用與客語同音之漢字,作為譯音字,當屬可行;但爾今吾人,卻在漢、客語具「意同音異」之語詞上,依舊執著譯音法另取他字,並以無藉之詞,期達自圓其說;而未能改採「破音法」使之「書同文音各表」以解決之故也

  因此目前所書寫之客語,諸多產生「詞不達意」現象;致使熟諳客語者望文不知其意,需朗誦後始能恍然大悟又對不諳客語之客家子孫,則不但望文不解其詞,再朗讀也不知所云了若此不但無助於客語之推廣反而必將成為將來客語消亡主因之一深值省思

 

討論材料

  本文採用教育部出版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出版客語辭庫」、光田出版社出版客語字音辭典」等典籍內,採譯音字法書寫客語之諸多實例中取其部分資料,經適度連結使成一段客家句語再進行與本文主張之破音字法進行比較分析並以目前一般所用之華語作為釋義以方便讀者之閱讀;有關實例述之如下:至於其他多項資料則當依序另行發表以供酌參。

 

實例

1.採譯音法書寫之漢字實例

還無結煞,衫褲請採著,一身律律不不,寒到吃吃佇奈來?

  以上標有  內之文字,為現有典籍中採用譯音法書寫之客語漢字 

 

2.採破音法書寫之漢字實例

<無結煞>,衫褲隨便著,一身邋邋遢遢,寒到遽遽顫自哪來?

   以上標有  內之文字,為實例1所列之譯音漢字改為採用破音法書寫之客語漢字標有<  >內之文字為實例1所列之譯音漢字,尚無適恰之「意同音異」漢語詞句得作為破音詞字者;故乃譯音詞」而用之。

 

 

3.採破法書寫並加音注之漢字實例

 

hanˇ<無結gadˋsadˋ>,衫褲「隨便cinˋcaiˋ」著,一身「邋邋遢遢lud lud bud bud」,寒到遽gid遽顫zunˊ,自didnai來?

 

  為方便讀者有正確之客音唸法,上文較不常見或不易唸出者,乃音注之,以供酌參;該音注者假以時日,待大眾已有共識後,得予取消之。

 

4.華語譯義之例

 

真令人不知所措,衣服隨便穿,一身邋邋遢遢的,冷到直哆嗦,打從哪來啊?

 

解說

 

 

 

  本文客語譯音法實例之首句,還「無結煞」一詞,(1.2)結煞兩字,屬客語之專有用詞,漢語中遍尋無著,亦尚無適恰之「意同音異」者可藉;故均<無結煞gadˋsadˋ>,亦即所謂之「譯音詞」而用之;至於句首之字,應改以「很hanˇ破音,使成「很無結煞」而用之,以符詞意。

 

  其他客語譯音法例中之請採」、「律律不不」、「吃吃」、「佇奈」等詞,均有適恰之「意同音異」者可藉;故乃以破音法分述說明如下,謹供酌參:

 

  1.「衫褲請採(2.)著」之"請採為客語之譯音漢字,與本詞詞意不符;本詞之客、漢「意同音異」之詞為隨便,故乃以破音詞法」音注成衫褲「隨便cinˋcaiˋ」著,而用之惟此乃以漢字為宗的思維但對慣於譯音為用思維者而言,確難以了解也無法接受故當得以<請裁><請採>等近似譯音字為用;惟貿然採「請採」作本字用者卻不宜

 

  2.「一身律律不不」之 律不(2.)客語之譯音漢字,與本詞詞意不符;本詞之客、漢「意同音異」之詞為邋遢(3.)”,故乃以破音詞法」音注成一身邋邋遢遢lud lud bud bud」,而用之

 

  惟吾人過去習慣上,破音字者均以一字為限,兩字以上之破音詞者未見有之,故而不敢逾越,因之也無法解決此一讀音難題;但同源於漢文之日文(4),後來發展結果,卻已早採文讀、白讀法解決之;如日本大分縣者,依日語之漢文文讀應為daiˊbunˋ,但依當地之語言白讀法卻讀成Oita(おおいた)者然(5);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文能客文何以不能?。

 

  3.「寒到吃吃」之吃吃”(6.)客語之譯音漢字,與本詞詞意不符;本詞之客、漢「意同音異」之詞為遽遽顫”(7.),故乃以破音字法」音注成「gid遽顫zunˊ」,而用之

   查康熙字典註,「」有急也、疾也(7),另有近乎跑的步伐走路稱之(3);吾人用在客語為giakˋ;另有戰慄也

之解( 7),此得作「gid遽顫zunˊ」之用;又者,為新造字,不妥應以字為宜。

 

  4.佇奈(2.)」之佇奈」,為譯音字,與本詞辭意不符,故乃以破音字法」音注成「didnai來」,而用之

 

 

 

討論

 

   目前客語之用字在客漢語通用者採漢語用字法,即所謂之本字在客語有而漢語獨缺者,採用漢字之字音,以符客語之語音而用之者,亦所謂之<音譯>法,爾今均已有共識。

 

    惟在客、漢語具「意同音異」之詞語處,也是為數最多者,亦強採譯音法則尚有諸多爭議;其中尤以太過重視字音,而輕忽字義之取用,致使造成諸多用字之偏差。

 

   譯音法對熟諳客語者而言當以全部採譯音法最為方便;但在客、漢語具「意同音異」之詞處,亦堅持採譯音法,則對不諳客語者而言,確實難如天書;尤其對不諳客語之客家子孫,則不但無助於客語之傳承反而成為學習之障礙;又譯音字,即非應有之本字,又何須執著?深值省思。

 

     至於「破音字法」,其最大之優點是:所寫出之客語句語,只要懂得漢字者,不須再加註解即可瞭解,但該「破音字」,卻往往讓不熟諳者不知如何唸法,故初期須音注使之易於傳承,爾今日文亦復如是,在漢文處加註注音而用之。

 

    今客語在音注處,待有共識後,當得再行減除之:如前已有共識者:zu打著doˋcog獎、均同為一個但唸法卻迥然不同爾今已可不予音注者然

 

    本文所創之破音詞法」,乃為因應客、漢「意同音異之詞」,整體唸法變換而立,就如文讀、白讀法也(5);其他「意同音異之字」得以個別音注而用之。

 

    如習慣全用譯音字者,期能保有客家硬頸精神,創出客語專用之漢字,當也無不可;惟尚需考慮的是:所造成使用漢字邏輯混亂之缺失,及在內政部統計,台灣之客家人,全家均能說客語者,已消失90%以上之情況下,似已時不予我,甚而在未達推展,客語已告消亡矣;如西夏仿漢字之造字(8.),而今何在?可為殷鑑。

 

    如能依上述之「破音字法」而予採用之,則客語之所有用字,幾乎當可迎刃而解矣,且又可「不忘祖宗聲」之遺訓,又何懼之有。

 

結論

 

    客語用字已困擾吾人多年,此似由於吾人所採解決之道時,卻有理則層次欠明之故;本來在客、漢語意同音異」、「意同音同」者是屬二元之論,各不相關;而吾人卻想在「意同音異」之詞上,採音、意雙方均可合適之用字,如此當不可能達到正確之成果,易言之乃屬不可為而為之也。

 

    如屬「意同音同」者,就該歸屬所謂之「本字」而用之;若屬「意異音同」者,就得歸屬「譯音字」而用之;而今「意同音異」之詞,就該採音分離破音字之方法才能解決之

 

    依邏輯logic而言,二元論dualism(9)已屬風馬牛不相及,如再加以「假兩難推(alse dilemma」法則(10)非黑即白之論述,那必然不會有正確之結論;解決之道惟有改弦易轍,需藉「兩難推論dilemma(11)多層次的析解,才能突破目前理論偏失方向之困境。

 

    綜上所論,在客語詞句中,如有語音無法用漢字表達其語意者,應優先取用合於該詞意之用字,不宜就其音而採譯音字」為用;易言之,應先取用漢語之意同音異」,甚或「意同音、字均異」之詞字,再施以破音法,使之符合客語的語音而用之,切忌為了方便,取用譯音字,而自亂了乾坤。

 

    至於「譯音字」者,應在屬於客語之專有用詞,且漢語獨缺,又無適恰之「意同音異」可藉者,再行啟用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2015 無結煞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hakka.dict.edu.tw/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rls

 

2.何石松等 2007無結煞、請採、律不 客語辭庫 ISBN 978-986-01-

 

    2211-4 台北市 客家事務委員會

 

3.陳世斌 1994邋遢 國語大辭典 光田出版社

 

4.王小林 2013從漢才到和魂 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聯經出

 

      版事業公司 ISBN 978-957-4125-1

 

5.百度百科 201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http://baike.baidu.com/view/246473.htm

 

6.楊正男等 1998吃吃  客語字音辭典 光田出版社

 

7.凌紹雯等 1995、顫 新修康熙字典 五周出版有限公司

 

8.維基百科 2014 西夏文 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  zh.wikipedia.

 

      org/zh-tw

 

9.黃慶明   2005 二元論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

 

       /main-philosophy.asp?id=841

 

10.维基百科 2015 兩難推理 https://www.google.com. .tw/

 

       search?client=gmail&rls=aso&q=

 

11.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 兩難推論 http://terms.naer.edu. tw/

 

     detai/211473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