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福杉」英文名:China Fir,Chinese Fir,Fir Ferr;學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原產於中國及越南,又稱「福州杉、刺杉」,為柏科杉木屬植物(參1)。因非屬「闊葉木」類,在野外未經人工植菌,而可自生香菇者,卻鮮有所聞;爾今在台灣苗栗山區卻發現此一奇蹟,乃開啟了「福杉」另一新用途之曙光。
台灣以往在傳統建築,「福杉」木材,乃占有極大的定位與數量,也負有文化史及材料史之價值。故從清代起就源源不絕的輸入台灣,日治時期至戰後,持續有大量「福杉」進口台灣。
台灣光復後,於1953-1980年代,杉木在國內需求與政府鼓勵下,乃有民間大量投入栽培;但在1980後,由於台灣之傳統建築,已大量減少,致使杉木無用武之地,而價格一落千丈,最後呈現無砍伐經營價值之慘況;因之如能開發新香菇種之栽培資材,當不失為良策,並再創台灣香菇產業的榮景。
二、發現之經過
2014年3月5日,筆者等在在苗栗南庄「碧絡角山莊」觀光花園之香菇生產區,突然發現有幾個「香菇」長在幾根斜立之乾「福杉」木上;經查該「福杉」木,砍伐後時經2個月,雖未經人工植菌,但曾作為一般香菇栽培時之底層墊基過,故合理推測,當應由於上層香菇木菌絲感染後而長出香菇;如下照片
在「福杉」木上之香菇:發現者左:余易政、中:宋細福、右:鄭承洋
「福杉」木長出肥厚紮實之香菇上照(左),反面照(右)
「福杉」段木無一香菇菌絲成活者(左),「櫻花」段木,則菌絲均已正常著生
四、不同萎凋時間之「福杉」栽培試驗
在園區砍伐約直徑10cm左右之「福杉」,計分經0、7、14、21日,帶葉萎凋後,再予截斷120cm長之「木段」各20段,由發現者---余易政園主,依多年經驗之傳統方法鑽孔、植菌及管理;經每日詳細觀察30天,結果無一香菇菌絲成活之跡象;而對照之「櫻花、楓香」段木,則均能見到正常之香菇菌絲成長及以後之生產香菇。
五、檢討
依據一般傳統經驗,栽培段木香菇之樹種,首先要以沒有精油之闊葉木為優先,而針葉木類因含有諸多之「精油」不利香菇菌絲生長,故未曾被列入考慮之樹種:惟也有以上述之闊葉木屑中參入20-30%,經堆積發酵消除「精油」過之杉木屑,而得到更高產量之試驗記錄(參3、4),查該「杉木屑」乃經過「長期」加水堆積發酵,或原木經處理
(參5)「精油」已消失者為妥;而由於「杉木」比「闊葉樹」含有較高之「碳素源」,因之乃有前述之提高「質、量」之呈現,當得作為合理之推估。
如是者,台灣現已有諸多木類精油公司,如樟、檜及各種杉木之提煉廠者然,
當應得以由香菇業者提供「杉木屑」,而精油公司則回饋抽完「精油」之木屑,相互配合,各取所需,合理分配降低成本之損益,以達各蒙其利之目標。
六、結論
「福杉」,如以一般生產香菇之栽培方法,以本試驗結果觀之,更確定為無法應用;乃必須設法去除「精油」,或打成木屑並消除其「精油」後始能適用之;如是者,當得以先抽取「精油」後之副產品---「木屑」,作為香菇木屑包栽培副料乃為上策。
七、參考文獻
1,劉業經 1981 杉科 台灣木本植物誌 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叢書第六號
2,宋細福 2000 食用菇類菌種培製 客家時空珍語 伯仲文教基金會發行
3,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 2021
香菇木屑塑膠包之製作方法 https://www.tari.gov.tw/sub/form/index-1.asp?Parser=3,28,329,303,318,,277,25,,,3
4,陳華,阮瑞國等 2001
松杉木屑栽培香菇試驗研究[J].食用菌(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