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破布子:學名:Cordia dichotoma forst,f 英文名稱:Bird Lime Tree,Cummingcordia,Sebastan Plum Cordia. ,果實直徑只有0.5cm,如黃豆粒大小。
一般收成的大果破布子果,煮熟後晾乾,泡日本醬油而成,冷藏備用,跟梅子一樣大小, 相當甘甜;也得製成蜜餞而食之。
客語不能亡,文化不能滅,客家永垂青
堅守「書同文、音各表」之書寫方式,以利客家語言、文化之傳承;凡用「漢字」,必須遵守漢字之字義與規則;無法以漢字表達「客語語意」之處,不得以假借「音同意異」之漢字為用,以免造成詞不達意之惡果;換言之,所採用漢字必須在康熙字典或其他漢語辭典有紀載之為準。
本書均採符合現代語意之漢字為用,並在詩文下方標註對應目前所用部分謬誤之文字,以及提出修正用字之建議。
《 台灣客家史詩畫 》試閱版 請連結http://www.ebooksys.com.tw/hk/sample/hakka.html
宋細福
行政院委會農試所退休
提要
又如「睪丸」,客語稱「hag卵」,有取客語「形聲」相似之「(月赫)卵」新造客語字為用,應也無不可;但漢字既已有「睪丸」一詞,理當取而行「破音詞」,寫成「<hag longˋ/睪丸.>」為用;以免造字過多之困擾。
四、客話非漢語」部分,當無漢字可言,得借「義同音異」之漢字,破音為用,如「(-/zang才)有利」;不得借用「音同義異」之漢字取代,如寫作「(正、縈)有利」者然;此乃犯下語言學之大忌,也是造成詞不達意之主因,不可不察也。
五、非客語之專有名詞,得借「音同義異」之漢字,行譯音為用。
非客語之專有名詞,需保留其原音者,得借「音同義異」之漢字,行譯音為用;如華盛頓、林肯、倫敦、莫斯科....皆然。
六、漢語不備而客語獨具之詞彙,得採國際慣用之「破音詞法」解決之。
如努力一詞,客語稱「煞猛」,得寫成<sadˋ mangˊ/努力.>;而不採不具語意之「煞猛」譯音一詞;以免詞不達意,自亂陣腳,妨礙傳承。
七、不得以個人母語認知之偏見,或歷代已失傳之方音野史,訓詁而得資料,擅改現今漢字之原意,以致造成「無謂爭端」;如「(摎)你出去(尞)」、「(縈)來(尞)」、「(仰結煞)」、「(蛘)蝶、(蛘)尾」......者皆然。
其中客語本為「與你出去玩」一詞,竟寫成「(摎/縛殺)你出去(尞/放火也)」;故整句以漢字得解作「把你綁起來殺掉出去放火燒」;如此謬誤豈可不察而用之?。
附件一、教育部原訂『臺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漢字選用原則』
一、本字之選用
(一)本字之認定
1、形合,但須注意異體字、後起字(分別字)或俗字。
2、音合,但須注意古今音變及一字多音等現象。
3、義合,以本義為準,也須考慮意義轉移現象。
(二)本字之選用
原則上有本字即用本字,不過也有須要考慮者:
1、本字太過偏僻者得考慮不用。
2、本字容易混淆者得考慮不用。
3、本字有後起字,分別字,習用字等情形,應當考慮目前用字習慣或規範。
4、參考其他漢語同源詞之用字情形。(骯髒、糊糊纏)
二、堪用字之選用
(一)堪用字之認定
1、音同義近
2、音近義同
3、音義皆近
(二)堪用字之選用
1、原則上,依照音同義近(「啄」目睡、頭「犁犁」)、音近義同(堵壁、「棚」
目鏡、「蹶」壁)、音義皆近(「罅」擺) 、「蹬」腳)之順序選用,但必要
時可重新討論。
2、古書中有用例者優先。
3、客語各腔調之間有明確對應者,宜選用同一個字。
4、參考其他漢語方言用字情形。
三、俗用字之選用
(一)堪用字之認定
1、客語雜字書、山歌書已出現者。
2、民間契約書、手抄本已出現者。
(二)俗用字之選用
1、確無本字者。
2、無恰當之堪用字者。
3、已經公認採用者。(如吂、佢)
四、借用字之選用
(一)借音字
第 1 頁,共 2 頁
(二)借義字
(三)借形字:(古有其例:借孩之古文「咳」為咳嗽字;借漯之本字「濕」為乾
濕字)
五、其他原則
(一)選用漢字應作為整體考量,增加周延性。
從詞族考量,避免東支西絀。
(二)考量電腦資訊化,顧及時代性與社會性。
(三)外來語用字另循處理原則。
(四)須有區別性。
(五)須顧及既有的學習經驗。
(六)避免罕用字。
(七)參考各族群指稱同樣事物的用詞,如同源詞。
(八)宜堅持客家固有文化性詞彙。
結語
客語書寫用字,本應很單純,僅需將所嫡傳之「漢語」本字部分,以「本字」書寫;「客話非漢語」當無「漢字可言」處,得藉「破音字或破音詞法」處理之;而漢語不備,客語卻獨具之字彙,則得依六書法原則,新創「客家新字」為用; 如此一來,客語當就不再會有「有話而無字」之困窘。
解決客語用字之道,實不需上窮碧絡下黃泉,在歷代瓊林中「訓詁」,尋覓「客話非漢語」中,無字之字,自陷困擾;而只需以現代之字典與方法解決之,就綽綽足矣,;茲附禪詩一首,敬請酌參:
禪詩一首
竟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手把梅花嗅 春到枝頭已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