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客語用字新思維,免除夢魘讀與lauˊ寫 1

宋細福

行政院農委會農試所退休

前言

『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多年來有識之士,努力奉獻者乃於『莫忘祖宗聲』之祖訓耳;惟吾人卻在用字問題上,深陷泥淖而無法自拔,致使成效欠彰。

教育部對「台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漢字選用原則」之制訂,確實已盡了很大的力量,尤以近年已完成之305個用字詞條,給了用字者很大的方便;這要歸功於參與之學者專家的努力,堪稱居功厥偉。

惟於2009/6/4 日,《臺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分區公聽會上,卻發現尚有部份未盡人意之處;此雖擴充了用字資料來源,但也招致諸多不同質疑者的產生。

查其癥結,乃於一般推估20%左右之,客家話「非漢語」部份,此非漢語者包含現代已失用之「古漢字」在內;因其本來僅是『聲』之傳承,並無漢字的交待;而吾人現今取用字時,卻又偏重採音而棄字義,亦即取用「音同義異」字,或動則創造新字,難怪寫出之文詞,讓讀者深感茫然;如能共創新思維,達到「書同漢文音各表」,客語書寫及讀者,將不會再視接觸客語文字,是一場夢魘。

至於如何判定,「非漢語」之字彙,初步認為得依現有客家字典等,所採用之客語用字,與康熙及國漢語字典核對其字、義;如有不相容者既屬之;為精益求精,今後每年亦得定期檢討,斟酌議決而修訂之。

為使客語用字,早日穫得一致共識,筆者乃提出以下補強「漢字選用原則」的拙見,作為拋磚引玉,期待有識之士共襄盛舉,提出更多高見,促其實現。

本客語用字思維,期能引起讀者之興趣,進而確保客家話之永生與發展,乃撰寫了一些「客語笑科篇」,以供教學與傳誦之酌參。

 

註:

1.lauˊlauˊ為客語特有之連接詞,如跟、與、和等同;由於本無漢字,今有造字「扌」為用;為「書同漢文,音各表」之見,乃改以「與lauˊ」為用。

 

用字規則提要

為解除客語傳承用字之困境,免除讀者與寫作時之夢魘,乃有本「客語用字新思維」提出,期可拋磚引玉,共同為客語之生存與發展,開拓另一取用字之大道。

客語用字何需煩,只要漢字依漢音,若遇文中非漢話,取其詞意配「破音」。

如是原則應堅持,用字枷鎖一旦開,書寫教學非夢魘,客語前程勢太平。

漢字「破音」成客語,需在字後加注音,後者示聲前表意,相互搭配享春風。

如遇語法無此句,借取漢字譯其音,譯音文字加標注,還須附上一括弧,

有幸查得本字者,回歸使用棄「破音」,並示讀者以明辨,例舉如下供酌參。

茲將此一用字規則,提要分述如下:

一、客話「漢語」部份,得以音查出「漢字」,並以之為尊,如文中無音注部份。

二、客話「非漢語」部份,切忌墬入以音查出「漢字」之迷思;並應以「音注」為尊,「漢字」為從,如文中音注部份。

三、「音注」為尊部份不得修,「漢字」為從部份,

    得依議決合理而更改之。

              四、「音注」部份,不宜加( )號,以免版面雜亂;此雖

        與現有習慣不符,但希放棄羈絆;如「
ge」。

五、得音注者:1.漢字「破音」為用者;  2.漢字,客家各語系傳統之唸法,即『祖宗聲』者。

六、純客語用詞,且無漢語之文詞可解者,得以「譯音」漢字為用;如「結煞」。

 七、「譯音」漢字,需另行註解之;並與音注處,特予( )號標示之。如「(結煞gadˋ sadˋ)

八、採漢字「破音」為用者,首重「義同音異」,而付「破音」音注;如我ngaiˇ而注之。

九、失用之「古漢字」,又無可取代之客語詞彙用字,如「醃缸bidˋtetˋ」之「bidˋ」字,今有用「必、裂」者,其實均非所宜;而康熙字典已有明註,「」乃為其本字,當可重新啟用之。

例舉與討論

一、「破音」為用部份

1.我、卬、俺、,均屬第一人稱代名詞;客語稱之為「ngaiˇ」,而「ngaiˇ」在漢語中卻遍查未著,故近年有新造「」為用;以造字原則而論,「」字並無不妥,但漢語字典及電腦等並未予收錄,因之造成諸多不便;若能採取「我、卬、俺」任何一個字,破音而成「我ngaiˇ、卬ngaiˇ、俺ngaiˇ」為用均可,惟我ngaiˇ最為通俗,當優先考慮,也期能達到「書同漢文音各表」之目的。

如有考慮怕字音混淆唸錯者,今在破音字後均隨之音注,又何懼之有;爾後到有共識,時機成熟時當可去除之。

二、「漢字譯音」為用部份

1. ngion gadˋsadˋ為南方漢語中之客語等,特有之用詞,其意為「心慌意亂,又無法解決之意」,原漢語中尚無適當言詞記載,因之一般將gadˋsadˋ乃以「(結煞gadˋsadˋ)、(葛煞gadˋsadˋ」音譯而用之;此就如有以「布希Bush總統」或「布什Bush總統」,而用之是同一道理。

三、「破音」、「漢字譯音」得選一而用部份

  1.liaulaiu本非漢語,如今我們卻按「依音查字」規則,提出了『聊、嬲、料、、遶、樂、嫽』字,企以代用之;但卻無一可以代表「客話非漢語」liau意之全貌;因之乃須另採先定其「」,再核其「用」的「客話非漢語」規則處理之;則得取「」賦予「liau」音,並另註解之,即成「來liau」而用,使人望文而知其近似之「」,如此則可促成「書同文,音各表」之最高目標之一例。

惟如有一定想以「料」字譯音為用者,當得以(料liau)為用,亦無不可;但必需以()號並註明之。

四、找出原漢語古字之處理

 1.<比皮>bidˋ比皮,康熙字典註,器破未離謂之比皮」;北方漢語盛行後,棄而不用,故一般字典亦隨之不刊;惟今之南方漢語,如客、閩諸多語言尚保留之;又今之學者乃以「必」字為用;但此僅「音同義異」之字耳,用之欠妥;電腦未設「比皮」字者,得補造之;否則以「裂bidˋ」破音而用之,亦可得「書同漢文,音各表」之理念。

附音標對照說明

音標說明

一、行政院客委會客語認證基本詞彙拼音資料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九月二十日

 1.聲母表

ㄅ  ㄆ    ㄈ 万   ㄊ ㄋ    ㄍ    ㄎ ㄏ 

     b    p      m     f     v   d       t     n       l      g    ng     k       

    ㄙ     ㄓ *    ㄔ *     *   ㄖ

z   c   s     zh      ch      sh     rh

                    *代表台灣海陸腔

2.韻母表

 A.基本舒聲韻

                              

         ㄨ ㄝ  ㄛ     

      a         u    e       o    -ii      

ii1ii、 2聲標iiˊ3聲標iiˇ4聲標iiˋ

 B.入聲韻

                        

       -p       -t         -k    

3.聲調

 A.調形

調名 高平調 低升調 低平調 中降調 低入調 高入調  *中平調

調形         ˊ     ˇ     ˋ      ˇ                       

*代表台灣海陸腔。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解客用照照版

 從解決客語用字困境之商榷            

      論客語用字規則之改革

          照片版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解決客語用字困境

  

      從解決客語用字困境之商榷
          論客語用字規則之改革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客漢語演變史 續二

       從客家話的演變史

                  檢驗
     現代客語用字應有之邏輯  續二
                      
                       宋細福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退


一、客家話、純漢語用字之基本觀念

此一主題,攸關客語取用字者之基本理念,不可不察也;一般主流之認知,客家話乃廣範漢語之一支爾(12.),其用語為多元化之組合體,故取用字時,遇有非漢語部份,則以借字或依六書造字斟酌而用之。

而依然認為客語是純漢語者,其取用字時,一切均以漢字為依歸,認為有言必有其字,而且一定是先有其言而後再有其字,故取用字時,需先考慮音調是否符合,再斟酌其字意;如未得符合條件者,則窮其所能遍查典籍,鉤沉釣遺….,在原無漢字之非漢語中,企能取得漢語之本字,致使浪費時日,並阻礙了客語用字之進展,無此為甚。

二、客家話是否純漢語

古代中原漢族文化,是採文、言一體及書同文等措施(13.),因之有言必有其字的觀念,確已深植人心;惟歷經多次人民大遷徙,再加各地之方言,又不斷的滲融,而致漢語漸次的變腔改調(14.),最後形成,具有漢文化及各方言特有詞彙的多支語系,客家話即為其中之一,如是者,客家話當非純漢語。

事實上純古漢語,在今日的社會中,除專業之語言學者尚可依式推敲外(15.),一般民間可謂實已消亡;現今所謂之國語、普通話,統稱華語者,也不過是具有漢文化及北京方言特有詞彙的一支語系耳,而且是盡失漢語原有的入聲ptkmng特音的一支語系。

三、客家話形成與萎縮過程

一種語言,決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而且其形成均有脈絡可尋;近者如台灣之四縣語系與海陸語系交會處,由於語言的流轉相融,時日一久,便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一種『四海話』,如華語之明天一詞,用四縣腔說成海豐語用詞朝早”(sauˇ zouˋ),而棄除四縣語原用之天光日一詞;反之用海豐腔說成四縣用語者亦然。

反觀從古至今之客語形成過程亦當如是;茲依 謝棟元 教授之分期(14.),摘提簡述如下。

1.客方言之醞釀期:

亦即所謂客家前身之先祖,從永嘉之亂至黃巢亂起止 (公元317-880)原自中原之漢語民眾,遷徙到長江中下游,在江、淮方言區生存563年期間,所產生的語言流轉與相融後,仍保留了一些漢語中「全濁送氣」如坐、跪、病、丈;及「聲母韻母」;如聲母唇音p()bunˊponˊpionˇ(另音為fongˇ而今華語唸fangˊ)舌音之輒、綴、直;韻母ai音方面之我ngaiˇ(今新造以人厓為ngaiˇ)、个gai(ㄎㄞ)…的上古音讀法;爾後便直接影響了後來客家方言的語音與語法,此一期間亦即羅香林所稱之客家第一次大遷徙(16.)

2.客方言之形成期:

自黃巢之亂起至南宋(公元880 - 1127)247年期間;有部份自前移入江、淮地區者再轉移贛南與閩西地區;又另有一部份直接從河南、安徽渡江而達贛閩;前者語言中保有入聲ptk,而後者已發展成中古漢語,故入聲ptk已變為喉塞音【?】,甚至連喉塞音亦告脫落(17.)

待部份移入贛南與閩西地區之漢族,與當地畲族相互吸納對方語言習俗,並融為一體後,至南宋期間,計為時400百年;北方漢語也不斷的發生變化,且兩者之語法,諸多亦有所變化,故而形成南方漢語與北方之漢語正式脫離,此就是形成了後來被稱之為客家話者;如北方漢語之『我說不過他』,湘語說成『我講其不贏』,客語就成『講佢唔贏(14.);其他閩語等之形成,也應作如是觀。

初期移入贛南與閩西地區之人口只佔當地的6.2%,到後期最多之處,竟有比當地原來人口多10倍者,形成反客為主現象,如此一來對當地之語言文化當有重大的影響(14.);此就如台灣近400年來之開發史,在初期自大陸之移民,也是所佔極為少數,但最後卻比原住民多出 60倍左右,因之原住民之語言幾被稀釋殆盡,但大多原住民依舊保有其說話的腔調爾。

客家話形成於南、北兩宋時期,有以下幾個標志,茲簡述如下:

(1)      保有中原古漢語原有之入聲ptk;如粒liap、力litsak,而北方漢語已完全消失;如粒liˋ、力liˋshˊ

(2)      保有中古麻韻ia;而北方漢語則改為 iɛ如斜、且、借、瀉、謝(14)

(3)      保有中古東鐘兩撮口之中韻;而北方漢語則改為合口;如客語之六liuk1、陸liuk5、供giung31、共kiung55 (14)

(4)      出現多數鼻輔音聲化韻,而北方漢語則為數極少;而且漢族一、二次南下移民亦無此音,如mnng(今有注成ㄇ、ㄋ、兀);此乃南方畲、擔、傣等族,常有之音;後來發展成客方言的聲化韻者,有mˇ(作否定副詞用)nˇ、女nˋngˇngˋngˇ……(14);近年在台灣,對客語()之讀音,尚有nˇngˇ不同之主張(18.19 ),這也算是一種語言在地方上的變體吧。

(5)      中古全濁上聲,在客贛方言清化後讀成陽平(20),如病、市、蕩(14);次濁上聲清化後讀成陽平則在客方言所獨有(21.),如籠、聾、鱗、連(14)

(6)      聲調基本定型;一般5-7聲調,如梅縣之六聲調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14)

(7)      吸取並融合了,南方諸多民族之日常用語詞彙;如以頭頂物為例,畲語稱tong、苗語稱nong、勉、謠稱dong;而今日之客語,除均有採用外,尚以稱dungˊ者為多。

又如客語稱扔掉為fitˋ、招手為iak、一床被梅縣話為一歡被(22.);這些用語在漢語傳統典籍書刊,均遍尋無著;但南方諸多民族與客家話中卻甚為普遍。

3.客方言的成熟期:

南宋末年至元、明、清,既公元1276-1911年期間,為客方言的成熟期;由於1276-1278年時,江西、福建成為宋、元軍之斯殺戰場,因之處於贛南、閩西之客家人,乃有部份向粵北粵東遷移;自此贛、閩、粵三腳地帶,便形成為客家人的大本營(14)

在此大本營中,由於各地方原居民眾的不同,又產生了許多客家地方方言;如梅縣原屬純畲族地區,客家人遷入數年後卻完全漢化,但當地畲族之語言腔調,反而99%融入漢語中,而成為梅縣特有之客家腔調(13);至於客家人遷入惠州之海豐縣者,同理亦當成為海豐特有之客家腔調;其他饒平、詔安、大埔、者亦當如是。

客方言的成熟期,語言上有以下幾個特徵,茲簡述如下:

(1)客方言完全保留,中古漢語母字之ng音聲母,如五、俄、研、宜、危(14);而北方漢語至元末已完全消失。

(2)接受母字之m音,及中古漢語後來產生的v音;如客語之亡、罔、妄…(mvv)(14);但到17世紀後,北方漢漢語又將v音轉變為w音者,客語卻一直未予採用。

(3)客方言完全保持,gkh(ㄍ、ㄎ、ㄏ)音,zcs(ㄗ、ㄘ、ㄙ)音的古音;而北方漢語至18世紀,則已完全腭化(23)

(4)部份擦音改讀成塞擦音,而北方漢語則正相反方式;如邪、書、生、山、船各母之字,北方漢語讀擦音,客語卻讀成塞擦音;而松、畲、深、成母之字,北方漢語讀塞擦音,而客語卻讀擦音。

(5)客方言出現l音,n音相混現象;元、明、清以前,閩西等各地之客語ln音不混,後來廣東豐順、大埔之客語l音讀為n音;惠陽客則有將本為l音讀成n音,而n音者讀成l(24)

(6)客方言完全保留鼻輔音韻尾m音,而北漢語則完全消失;如深、咸、浸、尋(14)

(7)客方言無撮口呼y音,而北方漢語則在明代中業,出現了來源於非知照系的,魚虞术物等韻如呂、慮、序、羽、句(14)

(8)客方言無ㄦ化韻,亦無ㄦ語尾;而北方漢語則在明代中葉起,至明朝末葉發展成熟;此發展乃成為與南方漢語差距增大最多之處(14)

(9)出現了一批新詞綴,如公、牯、女、豭、麻(女麻而造成 )…,到粵東除用作表雌雄性別外,更擴大汎指物品;如可用作懶司麻(懶惰女人)呆麻(傻女人)笠麻(竹笠)姜麻() (14)刀麻(大材刀稱之,小型刀卻稱為刀公仔)

4.客方言的萎縮期:

公元17103月,清.康熙帝纂修字典之諭後,即已播下南方漢語、客家方言等萎縮的種子;再於1919年五四運動,胡適等以北方漢語推動白話文,普受全民所歡迎,於是更形成了客方言等危機的情勢;此時廣東等設有客語教學之地區,尚可固守母語於一時,但最後還是不敵時勢之所趨,而致節節敗退。

至於台灣客語之萎縮,更有其一段滄桑之史;由於1683年後之清朝期間,客家人來台較晚,較之閩南語族,確屬人少勢弱,故而趨於形成隱形。

1940年代,日治期之「國語家庭」制度,誘使客語大量消損。

1950年代後,更有國民政府之「推行國語政策」,在學校及公共場所禁止方言,至1990年代,使客語幾達斷層之境。

5.現代的客方言與未來:

公元2000年後,台灣及大陸之政治氛圍均已有很大的改變,而且國際間之語言消亡潮也已形成洪流澎湃之勢,客方言之生存更感急急可危,茲分述如下:

2000年代起,台灣民進黨執政,雖立有「母語教育」之推行政策,但實施上卻與閩語顯有失衡現象,致使客語之生存更顯空前危急。

2008年後,又由國民黨執政,雖也有「母語教育」之推行政策,且亦期能平衡發展,但台灣之客語體質確已消損太久且過大,年青一代者90%已失客語表達能力;故雖經有關單位與有識之士竭盡所能,但成效依然有限。

大陸與台灣兩岸,客家鄉親為相互交流,乃於2006年開始,於北京舉行第一屆海峽兩岸客家論壇 (25),期能每年兩岸擇地舉行,互相砥礪延續客語命脈,但實施兩年發現,宣讀論文及討論者,九成以上均以華語(北方漢語之一)為用,還有與會者諸多無法聽懂客語,因之此一大會,實很難令人體認,是屬客語有關之論壇大會。

1990年代,據聯合國文教組織及有關學者之推估現有6-7千種語言,一世紀後90%將消亡於無形,在僅存之語言中,只有9種是將來之主體語言,此九種語言中,內含華語,而客家話卻屬即將消亡者之一(25)

2008年在客方言存亡危急之秋,台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乃創意向行政院正式提出「客家基本法」(26),企能以政府法律位階,保障客語之生存;更有民間有識之士,曾有諸多建言與行動;如母語必修、強力維護現有各客語語系之傳承等。

筆者也曾提出將現今所用之華語語法,沿用客家先祖歷來變一聲調,轉換他種語言,成為客語的法則,研討一項數分鐘即可學會的「通用客語」語法,以便對外與通諳華語之各語族,相互學習或作轉換之橋樑話;對內則可挽回90%失客語能力之子孫,重回客家懷抱,並可藉以輕易進階學會傳統之客家話(27);以達促使客、華語併列長存於世;否則待客語全軍覆沒,再予檢討則為時晚矣。

所謂「通用客語」者,即華語原聲調序調一聲序,即成「類客語」者也;如華語『風調雨順』一詞,原來聲調序為1234,如各予向前改調為2341即成「類四縣客語」;而各向後改調為4321則成「類海陸客語」者也(27)四、客語寫作取用字之現況與討論

1.現今客語與華語共同通之用詞與文字優先取用法:

此一法則為眾所公認,在實際應用上,約80%為共通之用詞與用字,故當無需討論與質疑。

2.假借取用字法:

在客語形成及演變期間,所融入之不同語族用詞,該用詞本非漢語,當無漢字可用,故得酌行假借現有漢字以充補之,茲分述於下;

(1)      原音假借法:取非漢語詞句之原音,再選覓同音妥切之漢字;如公、牯、麻、般若、卡特,在假借字之後,最好標明音注以示之;如蟻公gungˊ、刀麻maˇ人加一女旁,新造一字而成 ;依筆者淺見,最好別造字,以採前人用過之或用加以音注為妥,否則雖合六書法則,但該用詞依舊為非漢語,徒增干預而已。

(2)       漢字破音假借法:按漢字本有一字數音之法則,取一個具有,所需詞句語意之漢字,其聲調甚或唸音雖有差異,但只要多附一個聲調甚或唸音,並附加音注即可為用;如來聊liau,此今已發現有聊、嬲、料、、遶、樂、嫽等假借字,其實這些均非漢語之本字,又何須爭議而徒增用字之困擾;且客語liau之含意比所列之漢字,實較寬廣得多;惟”liau一詞,若用來嬲、等有女旁之文字,其字意會令後人,有導向於嬉戲女色之,故最好可免則免之。

假借取用字法,原意為非漢語詞句,在漢語文章中,需取用漢字時之用;但難免也會有,因漢語本身,歷久演變而失落之詞句,卻保留於客語中者,故而被誤判之可能,因之得以鉤沉釣遺法,考證後還歸於正式漢字之用。

如初步想認定是否為非漢語詞句者,得先查康熙字典之有無記載;再詳查客、漢語演變史中流轉客語之各語族用詞,而後作最後之確定。


(下接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