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客家話的演變史
檢驗現代客語用字應有之邏輯 續二
宋細福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退
一、客家話、純漢語用字之基本觀念
此一主題,攸關客語取用字者之基本理念,不可不察也;一般主流之認知,客家話乃廣範漢語之一支爾(12.),其用語為多元化之組合體,故取用字時,遇有非漢語部份,則以借字或依六書造字斟酌而用之。
而依然認為客語是純漢語者,其取用字時,一切均以漢字為依歸,認為有言必有其字,而且一定是先有其言而後再有其字,故取用字時,需先考慮音調是否符合,再斟酌其字意;如未得符合條件者,則窮其所能遍查典籍,鉤沉釣遺….,在原無漢字之非漢語中,企能取得漢語之本字,致使浪費時日,並阻礙了客語用字之進展,無此為甚。
二、客家話是否純漢語
古代中原漢族文化,是採文、言一體及書同文等措施(13.),因之有言必有其字的觀念,確已深植人心;惟歷經多次人民大遷徙,再加各地之方言,又不斷的滲融,而致漢語漸次的變腔改調(14.),最後形成,具有漢文化及各方言特有詞彙的多支語系,客家話即為其中之一,如是者,客家話當非純漢語。
事實上純古漢語,在今日的社會中,除專業之語言學者尚可依式推敲外(15.),一般民間可謂實已消亡;現今所謂之國語、普通話,統稱華語者,也不過是具有漢文化及北京方言特有詞彙的一支語系耳,而且是盡失漢語原有的入聲p、t、k及m、ng特音的一支語系。
三、客家話形成與萎縮過程
一種語言,決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而且其形成均有脈絡可尋;近者如台灣之四縣語系與海陸語系交會處,由於語言的流轉相融,時日一久,便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一種『四海話』,如華語之”明天”一詞,用四縣腔說成海豐語用詞”朝早”(sauˇ zouˋ),而棄除四縣語原用之”天光日”一詞;反之用海豐腔說成四縣用語者亦然。
反觀從古至今之客語形成過程亦當如是;茲依 謝棟元 教授之分期(14.),摘提簡述如下。
1.客方言之醞釀期:
亦即所謂客家前身之先祖,從永嘉之亂至黃巢亂起止 (公元317-880年),原自中原之漢語民眾,遷徙到長江中下游,在江、淮方言區生存563年期間,所產生的語言流轉與相融後,仍保留了一些漢語中「全濁送氣」如坐、跪、病、丈…;及「聲母韻母」;如聲母唇音p(ㄅ)之分bunˊ、翻ponˊ、房pionˇ(今另音為fongˇ而今華語唸fangˊ);舌音之輒、綴、直…;韻母ai音方面之我ngaiˇ(今新造以人厓為ngaiˇ字)、个gai(ㄎㄞ)…的上古音讀法;爾後便直接影響了後來客家方言的語音與語法,此一期間亦即羅香林所稱之客家第一次大遷徙(16.)。
2.客方言之形成期:
自黃巢之亂起至南宋(公元880 - 1127年)計247年期間;有部份自前移入江、淮地區者再轉移贛南與閩西地區;又另有一部份直接從河南、安徽渡江而達贛閩;前者語言中保有入聲p、t、k,而後者已發展成中古漢語,故入聲p、t、k已變為喉塞音【?】,甚至連喉塞音亦告脫落(17.)。
待部份移入贛南與閩西地區之漢族,與當地畲族相互吸納對方語言習俗,並融為一體後,至南宋期間,計為時400百年;北方漢語也不斷的發生變化,且兩者之語法,諸多亦有所變化,故而形成南方漢語與北方之漢語正式脫離,此就是形成了後來被稱之為客家話者;如北方漢語之『我說不過他』,湘語說成『我講其不贏』,客語就成『講佢唔贏』(14.);其他閩語等之形成,也應作如是觀。
初期移入贛南與閩西地區之人口只佔當地的6.2%,到後期最多之處,竟有比當地原來人口多10倍者,形成反客為主現象,如此一來對當地之語言文化當有重大的影響(14.);此就如台灣近400年來之開發史,在初期自大陸之移民,也是所佔極為少數,但最後卻比原住民多出 60倍左右,因之原住民之語言幾被稀釋殆盡,但大多原住民依舊保有其說話的腔調爾。
客家話形成於南、北兩宋時期,有以下幾個標志,茲簡述如下:
(1) 保有中原古漢語原有之入聲p、t、k;如粒liap、力lit、石sak,而北方漢語已完全消失;如粒liˋ、力liˋ、石shˊ。
(2) 保有中古麻韻ia;而北方漢語則改為 iɛ;如斜、且、借、瀉、謝…(14)。
(3) 保有中古東鐘兩撮口之中韻;而北方漢語則改為合口;如客語之六liuk1、陸liuk5、供giung31、共kiung55 (14)。
(4) 出現多數鼻輔音聲化韻,而北方漢語則為數極少;而且漢族一、二次南下移民亦無此音,如m、n、ng(今有注成ㄇ、ㄋ、兀);此乃南方畲、擔、傣等族,常有之音;後來發展成客方言的聲化韻者,有唔mˇ(作否定副詞用),你nˇ、女nˋ,吳ngˇ午ngˋ魚ngˇ……(14);近年在台灣,對客語”你(汝)”之讀音,尚有nˇ與ngˇ不同之主張(18.19 ),這也算是一種語言在地方上的變體吧。
(5) 中古全濁上聲,在客贛方言清化後讀成陽平(20),如病、市、蕩…等(14);次濁上聲清化後讀成陽平則在客方言所獨有(21.),如籠、聾、鱗、連…等(14)。
(6) 聲調基本定型;一般5-7聲調,如梅縣之六聲調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14)。
(7) 吸取並融合了,南方諸多民族之日常用語詞彙;如以頭頂物為例,畲語稱tong、苗語稱nong、勉、謠稱dong;而今日之客語,除均有採用外,尚以稱dungˊ者為多。
又如客語稱扔掉為fitˋ、招手為iak、一床被梅縣話為”一歡被”…等(22.);這些用語在漢語傳統典籍書刊,均遍尋無著;但南方諸多民族與客家話中卻甚為普遍。
3.客方言的成熟期:
南宋末年至元、明、清,既公元1276-1911年期間,為客方言的成熟期;由於1276-1278年時,江西、福建成為宋、元軍之斯殺戰場,因之處於贛南、閩西之客家人,乃有部份向粵北粵東遷移;自此贛、閩、粵三腳地帶,便形成為客家人的大本營(14)。
在此大本營中,由於各地方原居民眾的不同,又產生了許多客家地方方言;如梅縣原屬純畲族地區,客家人遷入數年後卻完全漢化,但當地畲族之語言腔調,反而99%融入漢語中,而成為梅縣特有之客家腔調(13);至於客家人遷入惠州之海豐縣者,同理亦當成為海豐特有之客家腔調;其他饒平、詔安、大埔、…者亦當如是。
客方言的成熟期,語言上有以下幾個特徵,茲簡述如下:
(1)客方言完全保留,中古漢語”疑”母字之ng音聲母,如五、俄、研、宜、危…(14);而北方漢語至元末已完全消失。
(2)接受”明”母字之m音,及中古漢語後來產生的v音;如客語之亡、罔、妄…(m、v、v)…(14);但到17世紀後,北方漢漢語又將v音轉變為w音者,客語卻一直未予採用。
(3)客方言完全保持,”見”系g、k、h(ㄍ、ㄎ、ㄏ)音,”精”系z、c、s(ㄗ、ㄘ、ㄙ)音的古音;而北方漢語至18世紀,則已完全腭化(23)。
(4)部份擦音改讀成塞擦音,而北方漢語則正相反方式;如邪、書、生、山、船…各母之字,北方漢語讀擦音,客語卻讀成塞擦音;而松、畲、深、成…母之字,北方漢語讀塞擦音,而客語卻讀擦音。
(5)客方言出現”來”母l音,”泥”母n音相混現象;元、明、清以前,閩西等各地之客語l、n音不混,後來廣東豐順、大埔之客語”來”母l音讀為”泥”母n音;惠陽客則有將本為”來”母l音讀成”泥”母n音,而”泥”母n音者讀成”來”母l音(24),…。
(6)客方言完全保留鼻輔音韻尾m音,而北漢語則完全消失;如深、咸、浸、尋…(14)。
(7)客方言無撮口呼y音,而北方漢語則在明代中業,出現了來源於非知照系的,魚虞术物等韻如呂、慮、序、羽、句…(14)。
(8)客方言無ㄦ化韻,亦無ㄦ語尾;而北方漢語則在明代中葉起,至明朝末葉發展成熟;此發展乃成為與南方漢語差距增大最多之處(14)。
(9)出現了一批新詞綴,如公、牯、女、豭、麻(女麻而造成” ”)…,到粵東除用作表雌雄性別外,更擴大汎指物品;如”麻”可用作懶司麻(懶惰女人)、呆麻(傻女人)、笠麻(竹笠)、姜麻(姜) (14)、刀麻(大材刀稱之,小型刀卻稱為刀公仔)。…。
4.客方言的萎縮期:
自公元1710年3月,清.康熙帝纂修字典之諭後,即已播下南方漢語、客家方言等萎縮的種子;再於1919年五四運動,胡適等以北方漢語推動白話文,普受全民所歡迎,於是更形成了客方言等危機的情勢;此時廣東等設有客語教學之地區,尚可固守母語於一時,但最後還是不敵時勢之所趨,而致節節敗退。
至於台灣客語之萎縮,更有其一段滄桑之史;由於1683年後之清朝期間,客家人來台較晚,較之閩南語族,確屬人少勢弱,故而趨於形成隱形。
1940年代,日治期之「國語家庭」制度,誘使客語大量消損。
1950年代後,更有國民政府之「推行國語政策」,在學校及公共場所禁止方言,至1990年代,使客語幾達斷層之境。
5.現代的客方言與未來:
公元2000年後,台灣及大陸之政治氛圍均已有很大的改變,而且國際間之語言消亡潮也已形成洪流澎湃之勢,客方言之生存更感急急可危,茲分述如下:
2000年代起,台灣民進黨執政,雖立有「母語教育」之推行政策,但實施上卻與閩語顯有失衡現象,致使客語之生存更顯空前危急。
2008年後,又由國民黨執政,雖也有「母語教育」之推行政策,且亦期能平衡發展,但台灣之客語體質確已消損太久且過大,年青一代者90%已失客語表達能力;故雖經有關單位與有識之士竭盡所能,但成效依然有限。
大陸與台灣兩岸,客家鄉親為相互交流,乃於2006年開始,於北京舉行第一屆”海峽兩岸客家論壇” (25),期能每年兩岸擇地舉行,互相砥礪延續客語命脈,但實施兩年發現,宣讀論文及討論者,九成以上均以華語(北方漢語之一)為用,還有與會者諸多無法聽懂客語,因之此一大會,實很難令人體認,是屬客語有關之論壇大會。
1990年代,據聯合國文教組織及有關學者之推估,現有6-7千種語言,一世紀後90%將消亡於無形,在僅存之語言中,只有9種是將來之主體語言,此九種語言中,內含華語,而客家話卻屬即將消亡者之一(25)。
2008年在客方言存亡危急之秋,台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乃創意向行政院正式提出「客家基本法」(26),企能以政府法律位階,保障客語之生存;更有民間有識之士,曾有諸多建言與行動;如母語必修、強力維護現有各客語語系之傳承等。
筆者也曾提出將現今所用之華語語法,沿用客家先祖歷來變一聲調,轉換他種語言,成為客語的法則,研討一項數分鐘即可學會的「通用客語」語法,以便對外與通諳華語之各語族,相互學習或作轉換之橋樑話;對內則可挽回90%已失客語能力之子孫,重回客家懷抱,並可藉以輕易進階學會傳統之客家話(27);以達促使客、華語併列長存於世;否則待客語全軍覆沒,再予檢討則為時晚矣。
所謂「通用客語」者,即華語原聲調序調一聲序,即成「類客語」者也;如華語『風調雨順』一詞,原來聲調序為1、2、3、4,如各予向前改調為2、3、4、1即成「類四縣客語」;而各向後改調為4、3、2、1則成「類海陸客語」者也(27)。四、客語寫作取用字之現況與討論
1.現今客語與華語共同通之用詞與文字優先取用法:
此一法則為眾所公認,在實際應用上,約80%為共通之用詞與用字,故當無需討論與質疑。
2.假借取用字法:
在客語形成及演變期間,所融入之不同語族用詞,該用詞本非漢語,當無漢字可用,故得酌行假借現有漢字以充補之,茲分述於下;
(1) 原音假借法:取非漢語詞句之原音,再選覓同音妥切之漢字;如公、牯、麻、般若、卡特…,在假借字之後,最好標明音注以示之;如蟻公gungˊ、刀麻maˇ,此”麻”後人加一女旁,新造一字而成” ”;依筆者淺見,最好別造字,以採前人用過之”麻”或用”母”加以音注為妥,否則雖合六書法則,但該用詞依舊為非漢語,徒增干預而已。
(2) 漢字破音假借法:按漢字本有一字數音之法則,取一個具有,所需詞句語意之漢字,其聲調甚或唸音雖有差異,但只要多附一個聲調甚或唸音,並附加音注即可為用;如”聊”、…來聊liau,此”聊”今已發現有聊、嬲、料、、遶、樂、嫽等假借字,其實這些均非漢語之本字,又何須爭議而徒增用字之困擾;且客語liau之含意比所列之漢字,實較寬廣得多;惟來”聊”liau一詞,若用來嬲、來嫽等有女旁之文字,其字意會令後人,有導向於嬉戲女色之虞,故最好可免則免之。
本假借取用字法,原意為非漢語詞句,在漢語文章中,需取用漢字時之用;但難免也會有,因漢語本身,歷久演變而失落之詞句,卻保留於客語中者,故而被誤判之可能,因之得以鉤沉釣遺法,考證後還歸於正式漢字之用。
如初步想認定是否為非漢語詞句者,得先查康熙字典之有無記載;再詳查客、漢語演變史中流轉客語之各語族用詞,而後作最後之確定。
(下接續三)